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

時間:2025-11-12 05:01:59來源:大公报

  圖:一二.九運動中北平學生遊行隊伍。

  日本侵略者在侵佔東北後,加緊了對華北的爭奪。1935年6月中旬,在日本脅迫下,國民黨「中央軍」撤出平津和河北,整個華北危在旦夕。北平學生悲憤地喊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2月9日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遊行,遭到國民黨軍警鎮壓,由此始的一二.九運動迅速波及全國。

  1935年12月下旬,在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聯合會組織平津南下擴大宣傳團,到河北農村進行抗日宣傳,走上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宣傳團基礎上,1936年2月初,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很快發展到2萬餘人,對團結廣大青年、促進抗日救亡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二.九運動揭露了日本吞併華北進而獨佔中國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的妥協退讓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誌着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中華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不久公開發表。宣言主張停止內戰,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對日作戰。12月,中央政治局在陝北瓦窰堡召開擴大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兩天後毛澤東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明確提出黨的基本策略任務是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並沒有根本改變。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親赴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率部「剿共」。張學良、楊虎城在向蔣介石要求抗日遭拒後,於12月12日凌晨,採取了「兵諫」,扣留了蔣介石,並通電全國,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八項主張,史稱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張學良連夜電告中共中央派遣周恩來於12月17日到達西安。黨中央以中華民族團結抗日的大局為重,獨立自主確定了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周恩來與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努力、經過談判,迫使蔣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的承諾。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對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一二.九運動

  瓦窰堡會議

  西安事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