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化生活社出版的《原野》劇本。\作者供圖
看電影,在當今人們的生活中,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然而,在我的少年時期,那卻是一種奢侈。在我的記憶中,當年能公映的電影只有「三戰」:《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在報紙上曾登出一篇長文批判一部電影,片名叫《清宮秘史》。儘管我當時不過七八歲,對啥「主義」全然不懂,但記憶力卻很靈光,時隔半個多世紀,我至今依然記得清清楚楚。
可是,那個叫《清宮秘史》的電影,我卻一直也沒看過。現在可以去查百度了,一查才知道那是香港永華影業公司於一九四八年攝製的,是根據姚克的話劇《清宮怨》改編而成。主演有周璇、舒適等大牌明星,想一想都令人神往。大凡越是看不到、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是心嚮往之、寤寐求之。對我而言,看不着新電影,就一遍遍地去看舊電影,那幾部「三戰」電影我都不知看過多少回,好多台詞都能倒背如流。
大約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因為寫東西出了一點小名,就獲得了一張南開區圖書館特批的借書證,可以像成人一樣借閱館藏的圖書。這就如同給我打開了一扇直通知識寶庫的方便之門。從那兒以後,我幾乎每個寒暑假都泡在圖書館裏,不光是看書,還做起了「編外圖書館員」,幫助顧客去書庫取閱書籍,再把讀者還回來的圖書分類歸架。這個差事有個「巨大」的好處,就是讓我第一次見識了書庫裏儲藏的浩瀚書海。然而,遺憾的是,絕大部分書架都被大苫布密封着。我每每走過,總是貪婪地尋找苫布的縫隙,「偷覷」裏面的書脊。慢慢的,我和館員們混熟了,就試探着「偷借」一些從縫隙間能取出來的書籍,看完了再偷偷擺回原處,大家心照不宣,並沒制止我。可巧,有一個縫隙間排列的都是電影方面的書籍,我「偷借」出的第一本厚書,叫做《五四以來電影劇本選集》(上卷),裏面收錄的電影劇本有《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等。對我這樣的電影迷來說,這簡直是療飢解渴的甘露啊──看完上卷,再去「偷借」下卷……於是,我連續讀了十幾個電影劇本,印象較深的有《甲午風雲》《林則徐》《李雙雙》《老兵新傳》《暴風驟雨》等等。當時,看着劇本,我就在猜想着這些故事這些人物,拍出來應該是什麼樣子,眼前不由得就浮起似真似幻的影子──我想,這大概就是「紙上觀影」的無上妙境了吧。
若干年以後,改革開放了,這些電影也陸續復映。我帶着幾分焦渴幾分好奇,追着去觀看這些早已「熟悉」的電影,有的讓我震撼,有的讓我驚艷,但也有幾部看了有些失望,遠沒有達到我捧讀劇本時內心標定的「期望值」。由此,我得出一個感性的直覺:紙上觀影,想像的空間更大,審美的體驗更強,思考的深度似乎也遠勝於眼前晃動的影像。
這種直覺,直接主導了我此後相當一段時間的「淘書」取向──對早期出版的各種劇本偏愛有加,即便沒有拍成電影,即便不再有劇團上演,我也是見者照收。這種對劇本的痴迷,大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達到峰值。我的書架上專門闢出一個單元,擺放各種新舊劇本,頗有些自我炫耀的意味。其中有些電影劇本,我後來看到了影片,也有些至今也沒看到,但卻並不妨礙我在想像的空間裏,隨着劇中人物登山下海,穿雲破霧,悲歡離合,反諜鋤奸……
曹禺的名劇《原野》,我存藏的是一九四○年(民國二十九年)文化生活社的第六版。初讀這個本子時,《原野》還沒有拍成電影,也沒有劇團在舞台上演。若干年後,電影拍成了,但這部由劉曉慶、楊在葆主演的電影,我很晚才看到。看後的感覺,雖說也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卻總不如初讀劇本時那麼感人,那麼震撼,那麼動情,帶有那麼充滿人性的美感。還有金山的《紅色風暴》,我也是先讀了劇本,後看了電影《風暴》。雖說我對金山先生扮演的施洋大律師十分讚賞,但那種時代氛圍的營造和敵我鬥爭的激烈程度,也沒有讀劇本時那麼強烈。我由此認定,閱讀與觀賞,雖說都以視覺為主,但紙上的讀與銀幕的賞,其與大腦活動的鏈接點位,或許不盡相同,一個可能與思維相近,一個可能與感官相近,其對人的認知和影響,應該也是有些差別的。
當今之世,影像已如洪水猛獸,充斥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昔日「奢侈」的觀影,如今已飛入所有人的手機裏,成為大家的日常。而閱讀這件事,卻日益被擠到生活的邊角──這到底是福是禍,現在還難以論斷。不過,在我的切身體悟中,閱讀始終是人生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任何影像、視頻、直播等等,都比不上安安靜靜地備好一杯茶,心無旁騖地捧讀一本心儀已久的舊書。
譬如,眼下捧在我手中這本姚克的《清宮怨》──這本從少年時代就耳聞能詳的《清宮秘史》的原作劇本,已在我的書架上靜候多年了,我卻一直無暇細讀,確切地說,是不捨得匆匆忙忙地速讀。如今退休了,時間充裕了,我再次伴着陳年普洱的茶香,逐字逐句細品那一個個人物、一幕幕場景、一句句台詞,此時此刻,電影的主題概念似乎已不那麼重要了,反倒是那些過往歲月的人和事,那些忠貞與背叛、生離與死別的劇情發展,更加牽動情感的神經。讀着劇本,腦海中就設想着:這句台詞,當年周璇(扮演珍妃)會怎麼說?這個場面,當年舒適(扮演光緒)會怎麼演……
每每讀到這些「出彩」的段落,我竟會油然生出一絲幸運感:幸好沒看過這部電影,她才會如此真切如此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