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十五五」前瞻/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推動共同富裕

時間:2025-10-21 05:02:45來源:大公报

  圖:人工智能的應用有助於推動文旅等經濟發展,破解民生痛點。圖為10月3日,在河南濟源的全國青少年科技體育大賽上,參賽選手在進行機器人足球比賽。\新華社

  今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十五五」時期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北京專家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未來五年料將民生問題置於更重要位置,緊密地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收入分配、促進更充分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通過制度創新、技術賦能來破解民生痛點、難點。

  專家認為,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應努力構建橄欖型收入結構,縮小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大公報記者 王珏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水雄指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採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

  「十五五」時期是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推動全體人民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的關鍵階段。展望未來五年,應通過制度創新、技術賦能來破解民生「急難愁盼」,同時更注重公平與可持續發展,核心在於讓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成果。

  「做大蛋糕」 優化收入分配

  王水雄指出,中國在民生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一定程度上存在公平性不足、均衡性不夠的問題。「要分好蛋糕,首先要做大蛋糕」,增進民眾福祉與經濟社會發展是緊密相關的,只有在持續發展中才能真正做到生活水平和福利保障的改善,將「蛋糕」普遍做大能帶給大多數人民群眾實質的獲得感、幸福感,也能為進一步完善「蛋糕」分配制度贏得時間,並進一步反過來做大「蛋糕」。

  與此同時,未來五年需要進一步推進制度創新,在完善收入分配、促進更充分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等方面,提升民生福祉。王水雄認為,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和城鄉差異大,應努力構建橄欖型收入結構,縮小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需要政府強化促進社會公平的再分配制度。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當前民眾就業面臨年齡結構困境,傳統行業就業空間有限,應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就業環境,依法糾正身份、性別、戶籍、學歷等就業歧視現象,同時應鼓勵和支持靈活就業、共享用工等新型就業形態,創造新的就業突破點;此外,穩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鼓勵和支持老年人繼續就業或創業,為老年人提供適合其身體條件和技能水平的就業崗位。

  AI賦能民生服務 促進情緒經濟

  王水雄還提到,要努力解決基本公共服務的配置的可及性與民眾的可獲得性問題,當前的重點工作,應該是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提升中國人口的出生率。建議進一步加大生育補貼、稅收減免、產假延長等措施,減輕家庭生育和養育負擔,提高生育意願;加強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推動教育公平,降低家庭教育成本,從而減輕年輕夫婦的後顧之憂。另外還應給予父母較長時間的育兒假,父母若可以實行彈性工作時間,有助於平衡家庭與工作。

  王水雄特別強調人工智能在未來五年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在中國,AI匹配、平台經濟等數字技術能提升民生服務效率,是重要的普惠性公共資源,民眾支付手機費、上網費等基本費用後,就可近乎免費使用,且使用越多,回饋越大,具備「數字社會資本」的特點。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充分應用也有助於豐富民眾的精神世界,不同年齡段人群對美好生活的情感需求巨大,人工智能發展與情緒經濟相契合,能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情感層面的需求。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