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遊客體驗「簪花祈福」,寓意好運連連。\大公報記者蔣煌基攝
十月,在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蟳埔村的窄巷裏,一位梳頭師傅正將一串含笑花編進遊客的髮間,指尖輕巧如穿針。不過十來分鐘,一個飽滿圓潤的簪花圍便完成了。那一刻,遊客彷彿不只是換了髮型,而是接住了一整個漁村的春天。
來自廣東的方小姐身着娘惹服,頭戴素雅的黃花和橘色花朵,特意選在高處,將閩南古厝上布滿歷史的瓦片作為背景。「像走進了一座流動的花園。」她笑着。
在蟳埔村,簪髮戴花被稱為「簪花圍」,是閩南地區漁家女的傳統穿戴習俗。2008年,以「簪花圍」為代表的蟳埔女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當地人認為,戴花是對生活充滿熱愛、希望自己「活得漂亮」的體現。五彩繽紛的簪花承載着昔日漁家女的情感與希冀,也成為如今年輕人拍照打卡的「時尚單品」,吸引四方遊客慕名前來體驗。
記者從豐澤區文旅局獲悉,面積2.3平方公里的蟳埔,國慶假期第二天接待遊客7.9418萬人次,國慶兩天,則有13萬人次湧入,同比增長超過五成。一家簪花店老闆說,高峰期一天要接待兩百多人,「十來分鐘盤一個髮髻,手都沒停過」。
如今,簪花圍成為拉動整條產業鏈的引擎,旅拍、民宿、餐飲、商演……據估算,近幾年「簪花」帶動的消費超過50億元人民幣。在村裏開海鮮店的黃先生切身感受着變化。「國慶第一天,客人翻了整整三倍,我們忙得腳不沾地。」他說。過去村民靠海吃海,如今他們也「靠花吃花」,只是這「花」,早已綻放得更遠、更廣。\大公報記者蔣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