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黎秀石堂弟黎秀煊(左)及其兒子黎其森(右)接受《大公報》訪問,回溯黎秀石見證日本簽字投降的歷史瞬間。\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右圖:黎秀石著作《見證日本投降》。\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1945年9月2日,美軍「密蘇里號」戰列艦停泊在日本東京灣,甲板上,在中國等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儀式上,三位中國記者中有兩位來自《大公報》──朱啟平和黎秀石。他們距簽字桌不過三五丈遠,親身見證了昔日在中國趾高氣揚的日本侵略者俯首稱降的重要時刻,稿件在《大公報》刊發後,產生強烈反響。
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更是最好的教科書。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大公報記者通過多方渠道了解,終於在黎秀石家鄉佛山市南海區當地宣傳部門、檔案館等的協助下,獲得黎秀石堂侄子黎其森的聯繫方式。黎其森表示,可以先與他的父親──即黎秀石的堂弟黎秀煊──進行交流,這讓記者感到格外驚喜。9月1日下午,大公報記者來到位於佛山市禪城區的黎秀煊的家中進行採訪。
赴緬見證反攻 伯父義不容辭
一踏入家門,記者便見到老人面前的桌上擺放着《見證日本投降》等多部黎秀石著作。「堂哥黎秀石比我年長19歲,他見證採訪日本投降儀式時,我還在讀小學。」退休前的黎秀煊長期從事方志編撰工作,多次帶領佛山南海當地縣志辦公室等機構工作人員,前往廣州中山大學的黎秀石家中拜訪,聆聽黎秀石回憶見證日本投降等抗戰經歷故事。「我們都是從貧窮落後的舊中國走來,目睹了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若堂哥能親眼看見今日中國之輝煌成就,想必也會深感欣慰。」
今年60歲的黎其森,在其記憶中第一次與五伯父黎秀石的見面,是在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隨着年齡漸長,黎其森陪着父親黎秀煊前往探望黎秀石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每次見面,黎秀石都會提起當年見證日本投降的歷史時刻。當年黎秀石被分配到的拍攝位置很不錯,正對着擺在主甲板上的簽字桌子,簽字代表正面對着鏡頭,可完整拍攝到扣人心弦的場面;但當時黎秀石所在的位置又剛好正對太陽,那台陪了他10多年、拍攝過北平被轟炸的小相機沒有擋住直射光的配件。黎秀石焦急之際,天公作美,一片恰好飄來的烏雲擋住太陽直射來的光線,讓黎秀石得以抓住機會拍了兩張中國代表在「密蘇里」號上簽字受降的照片。「五伯父不止一次提起年輕時『像是被趕狗一樣』的逃亡經歷,這讓他對日本侵華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後來有機會遠赴緬甸見證反攻,對於他來說既是一種不容推辭的責任,更是壓抑已久的愛國情感終於得以迸發的時刻。」
九三閱兵在即,黎其森感嘆道,「如果五伯父有機會看到今年的閱兵式,看到國家從當年的屈辱受難發展到今天的國富民強,一定會感懷安慰,一定會發自內心的自豪。他晚年不斷提及當年作為戰地記者所見證經歷的一切,就是希望告誡後人自強不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民族悲劇才不會再次重演,國家才能不斷發展、繁榮昌盛。」\大公報記者黃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