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華富邨闊別六年再舉辦盂蘭勝會,天井人頭湧湧。右圖:居民上香祭祀無主孤魂。\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大公報訊】記者肖泓宇報道: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於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逢農曆七月,香港不少地區都有盂蘭勝會。重建在即的華富邨,闊別六年,昨日再次舉辦盂蘭勝會,因該邨部分樓宇天井設計而獨有的「天井大王」重現,吸引大批街坊圍觀。
有華富邨居民及本屆華富邨盂蘭勝會的負責人認為,盂蘭勝會不僅僅是傳統習俗,更是維繫社區聯繫的紐帶,希望即使華富邨重建,亦能繼續傳承該非遺項目。
踏入農曆七月後,全港不少社區舉行盂蘭勝會,地點遍布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約60多處,是香港大規模的民俗活動。華富邨昨日舉行「華富上邨乙巳年盂蘭勝會」,儀式從下午開始,先是開壇,通知神明,之後上樓灑淨、路祭,然後是破地獄儀式,由喃嘸師傅打開地獄之門,再走過金橋、銀橋,寓意帶領先靈離開地獄,早日超升仙界。
在眾多祭品中,以近一層樓高的大士王最矚目。從宗教角度,擺放大士王的作用是震懾孤魂野鬼。大士王並非華富邨的盂蘭勝會獨有,但華富上邨特別的天井設計,造就「天井大王」的出現,大士王坐鎮天井底部,被大廈的回廊包圍。
居民盼重建後續傳承
項目負責人黃培烽表示,華富邨在天井舉辦盂蘭勝會,最主要原因是省錢,但亦因此具有了獨特性,「香港其他街道的盂蘭勝會,大多會選擇搭竹棚來搭建會場,因為若沒有遮風擋雨的地方,祭祀用品很容易被風吹走或被雨淋濕,但搭竹棚的費用非常高」。華富邨居民在天井上面拉一塊布不但解決了這些問題,造就了華富邨盂蘭勝會的天井特色,體現了民間智慧,「有別於其他地區盂蘭勝會的單一視覺觀感,華富邨天井式的設計給活動場地加上了多層次的視線,人們可以從多個視角觀看活動」。
華富邨最近一次舉行盂蘭勝會已是2019年,其後因疫情及資源等問題停辦至今。黃培烽表示,今次得以成功重辦,得到政府資助,以及華昌樓、華泰樓及華生樓三幢樓的居民捐款。他認為,盂蘭勝會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習俗,更是居民維繫社區聯繫的紐帶。在勝會準備期間,許多居民自發參與到籌備工作中,甚至離開了華富邨的居民亦會在節日之際回來參與。
華富邨重建在即,「天井大王」或最後一次重現,黃培烽認為,文化傳承要依靠大眾的力量,希望大家能共同探討,如何將華富邨的盂蘭勝會傳承下去。
華泰樓居民林太太表示,盂蘭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亦是邨民共同回憶,希望文化能傳承下去。華富邨不久後即將重建,她擔心盂蘭勝會難以延續下去,「唯恐以後難以聚齊眾人,希望有人可以站出來牽頭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