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密蘇里」號戰艦上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大公報記者黎秀石攝於1945年9月2日。
歲月長河奔騰不息,但歷史記憶永不褪色。「日本投降矣!」1945年8月15日《大公報》版面五個超大號鉛字力透紙背。同年9月2日,大公報記者朱啟平、黎秀石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軍艦上,見證日本代表簽字投降。勝利的消息傳來,中華大地沸騰了,中國人民沉浸在無比喜悅之中。
80年後的今天,大公報記者訪問朱啟平、黎秀石的後人,回溯兩位新聞前輩現場目睹日本代表簽字投降的歷史瞬間,重溫抗戰勝利日到來的榮耀時刻。
正如朱啟平在《落日》結尾所寫:「舊恥已湔雪,中國應新生。」眺望前方,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已經展開壯美畫卷並呈現出無比光明的前景。\大公報記者 王莉、黃寶儀
9月1日午後,烈日把佛山禪城的馬路照得發白,大公報記者循着地址走進小區,帶着歲月痕跡的鐵門吱呀推開,書香混着檀香迎面撲來。藤椅上,九旬的黎秀煊老人抬眼一笑,像等了記者80年。案頭攤開的是他堂哥黎秀石所著的《見證日本投降》一書。
一片烏雲相助 留下中國受降瞬間
「那天上午,我五伯父的位置正對太陽,他很擔心拍不到照片。下一瞬間,一片烏雲飄來,替他擋了光,他趕緊按下快門。就這兩張,留下了中國代表在『密蘇里』號上簽字受降的瞬間。」黎秀煊翻開書籍,其子黎其森在他的指引下將當年的現場細節娓娓道來。說到這裏,兩人又忽然停住,像聽見了1945年9月2日九點十八分的鐘聲。
「父親晚年常說,九點十八分的鐘聲在『密蘇里』號上又響了一次。」電話那端,跨越十二個時區,朱啟平之子朱開宇的聲音從大洋彼岸傳來。隨着朱開宇的回憶,年輕的朱啟平在軍艦上鋪開稿紙,鋼筆沙沙寫下《落日》的情景,恍如眼前。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時十分,我在日本東京灣內美國超級戰艦『密蘇里』號上,離日本簽降代表約兩三丈的地方,目睹他們代表日本簽字,向聯合國投降。」1945年9月2日,30歲的大公報記者朱啟平登艦親眼見證日本投降,並寫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的知名長篇通訊《落日》。朱開宇回憶:「父親老年時回憶自己的記者生涯,親身參與『密蘇里』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儀式,親眼見證了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最後勝利,是他的高光時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朱啟平隨首批艦隊進入東京灣。1945年9月2日,他登上「密蘇里」號戰艦,親眼見證日本投降儀式。說起這段往事,朱開宇也無比自豪:「當時登艦的共有三名中國記者,父親和黎秀石均來自《大公報》,另一位是中央社的曾恩波,他們都是燕京大學新聞系的同窗。父親當晚在橫須賀港中停泊的軍艦上寫下《落日》,民族正義的激情,深厚的國文、記者功底,再加上歷史的際遇,使這篇報道脫穎而出。」
《落日》靈感源自手錶指向「九點十八分」
朱啟平也曾這樣表述《落日》的由來:「想到世界各國有那麼多記者在場,這篇文章一定要寫好,而且要寫出中國人民的風格來。受降儀式結束時,我一看手錶九點十八分,九一八!我的心幾乎要跳出來。這一靈感使我捕捉住中華民族的感情,寫了《落日》。」
朱開宇動情地告訴記者,由於父親常年奔波在外,雖然一直以來與父親聚少離多,而且總是以「嚴父」的形象出現在子女面前,但在他的印象中,「父親是一位好記者、好父親、好中國人。」他說:「父親一生都堅持,記者要獨立思考、說真話。他是這麼想的,確實也是這麼做的。」
1993年9月,病榻中的朱啟平仍心繫祖國,感嘆道:「我們的國勢猶弱,問題仍多……」1993年11月12日,朱啟平逝世,享年78歲。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如今的中國,已屹立於世界東方,國力昌盛,人民富足,軍威雄壯。GDP總量穩居全球第二,科技強軍步伐鏗鏘,航母列陣、東風凜冽,鑄就捍衛和平的堅強盾牌。中華民族正以自信從容的姿態,邁向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80年彈指,山河已無恙,而鉛字仍在紙上發亮──舊恥已湔雪,中國應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