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生活頻道文化穿越之旅第一集,小編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走到北京紫禁城,一窺清朝皇室的生活面貌。這一期我們先在香港故宮品嘗另類「宮廷菜」,然後飛往北京,穿梭大街小巷,尋找流傳入民間的皇室食譜。
飲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御用菜餚,還是地道美食,各種菜式背後也隱藏了許多有趣的歷史、文化故事,這周末小編與各位讀者一起「吃」透歷史!\大公報記者 陳淑瑩(文、圖、視頻)
流傳在北京街頭的宮廷菜
烤鴨、驢打滾、蘇造肉、豆汁……原來曾經都是皇帝們的「喜愛菜單」。昔日的宮廷美食,許多已流傳到民間,成為北京地道特色食品,當中您嘗過多少﹖
去北京都要食烤鴨?
遊北京,小編入鄉隨俗,必嘗烤鴨,據說正宗北京烤鴨要片出103片,片片帶皮有肉。烤鴨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就已有記載炙鴨。元朝天曆年間的御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亦有「燒鴨子」的記載,應是最早的一種烤鴨。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於南京後,御廚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製作菜餚,為了增加鴨菜的風味,採用炭火烘烤,令鴨子更酥香,皇宮取名為「烤鴨」。公元15世紀初,明遷都於北京,烤鴨技術也由南京帶到北京,並進一步發展,北京烤鴨由此出現。
北京炸醬麵各出奇招
一碗炸醬麵,各家各店做法不盡相同,傳說也有許多,其一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早年行軍打仗,為避免士兵鹽分補充不足,戰鬥力降低,努爾哈赤提出「以醬代菜」,每逢駐紮就在當地徵購豆醬,然後曬成醬坯讓士兵帶在身上。野外用餐時,把醬坯用水泡開,採來野菜蘸着吃。清軍入關後,這種飲食習慣被帶入宮中,老百姓紛紛仿效自製醬料,各出奇招,逐漸演變出了炸醬和炸醬麵。
豆汁挑戰賽
豆汁是老北京特色的民間食品,綠豆經過發酵、過濾,製成淡綠色的汁,其味獨特,未必人人喜嘗。北京有些食肆會邀請食客挑戰喝豆汁,喝後十秒,面不改容者,可半價購買飲品。小編覺得配上焦圈、鹹菜絲,豆汁味道還好,但也算不上喜愛。而這種平價「奇異飲品」,乾隆竟是「鐵粉」,並將之引入宮廷御膳中。乾隆十八年,內務府在民間招募製作豆汁的高手進宮,專門為皇室煮製豆汁。
誤打誤撞驢打滾
驢打滾用大黃米麵等磨漿蒸成軟糯的麵皮,包捲紅豆沙,再灑上黃豆粉。驢打滾的出處說法很多,民間傳說慈禧太后吃厭了宮裏的食物,御膳大廚花心思做新菜,用江米粉裹着紅豆沙做出新甜食。不料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御膳廚房,不小心把黃豆粉弄進去,御膳大驚,但沒時間另做一次,只好硬着頭皮,端給慈禧,不料慈禧一吃,讚味道還不錯,問大廚這是什麼,大廚靈機一觸,以剛才的太監小驢兒為名,驢打滾因而得名。小編在北京吃了兩間店的驢打滾,甜度不一,皮的質地也有分別。
小知識:宮廷宴AA制?
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節三大節午正時刻,清廷按例會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宴席。乾隆四十五年,太和殿大宴共擺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每瓶10斤。以為是「奉旨食飯」?其實除了皇帝御宴桌由內務府恭備,其他宴桌所需的羊與酒都由王公按爵位等級恭進:親王每人進8席,群王5席,均進羊3隻、酒3瓶;貝勒進3席,貝子2席,均進羊2隻、酒2瓶;入八分公(清朝貴族的一種等級)每人進一桌,羊一隻、酒一瓶。羊是大蒙古羊,酒每瓶10斤。除了沒有「免費午餐」,還要「自備餐具」,進獻還需包括銀盤、銀碟、銅盤碗等食具,同樣按爵位等級有數量之別。
皇帝愛「打邊爐」
火鍋又稱暖鍋,清代宮廷的火鍋有其獨特的飲食特色,基本有兩種:一是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另一種是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五部分組成,可同時燒煮食材,也可單獨用鍋溫食物,就像現在的燒烤打邊爐兩用爐。清代最負盛名的「千叟宴」便是按不同身份、等級,設銀、錫、銅三種材質的暖鍋宴。「千叟宴」共擺過四次,康熙和乾隆各舉行兩次。乾隆特別愛吃暖鍋,從御膳菜單可見,他曾一年間吃了200多頓火鍋。
從香港故宮的宮廷菜開始
遊覽香港故宮館除了可以看到國家級珍貴藏品,還可在館內餐廳品嘗復刻版宮廷菜。這次小編嘗過如意菜、玉蓮鴨麵等。
如意菜:小豆芽雅俗共賞
如意菜即豆芽。豆芽早在戰國時期已有,當時名為「黃捲」,作為藥用。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惟此豆之芽白美獨異」,具有「解酒毒、熱毒,利三焦」之功。那如意菜是怎樣登上宮廷御膳之列?相傳,乾隆帝下江南時,曾在一戶農家吃到一種菜餚,覺得脆嫩爽口,味道鮮美,於是問農婦此為何菜,農婦不知眼前人是天子,開玩笑道:「此菜形似『如意』,乃『如意菜』也。」乾隆回京後對如意菜念念不忘,御廚到處查問,終悉如意是豆芽。在乾隆晚年的膳單中,幾乎每天的菜餚都有「炒豆芽菜一品」。
火薰玉蓮鴨子麵:御膳養生
鴨肉滋補,清代皇帝的菜餚幾乎每餐都有鴨子,乾隆更將鴨子「吃出花樣」。從《膳底檔》(清中葉,御茶膳房成立檔案房,記錄皇帝每天用膳菜單)可見,乾隆的菜譜有燕窩扒鴨、火薰葱椒鴨子、八仙鴨子、山藥酒燒鴨子……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江南節次照常膳底檔》記載,二月十三日乾隆帝來到淮安的平橋大營,晚上在碼頭用餐,膳譜上有蓮子鴨子、春筍炒肉絲、肥雞豆腐片湯。無論是宮中三餐,還是「出差」,皇帝的餐桌「鴨從不缺席」。
豌豆黃:慈禧的下午茶
據《中國歷代御膳大觀》記述,豌豆黃是清初的時候豌豆糕傳入北京後,改名叫豌豆黃,並有了「從來食物屬燕京,豌豆黃兒久著名,紅棗都嵌金屑裏,十文一塊買黃瓊」之說。清代后妃喜愛甜食,其中慈禧更是「甜品控」。傳說有一天慈禧在北海靜心齋歇涼時,忽聽大街上傳來賣豌豆黃、芸豆卷的敲打銅鑼聲和吆喝聲,太監帶着叫賣者至老佛爺面前,慈禧嘗罷芸豆卷、豌豆黃後讚不絕口,並把此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造豌豆黃,從此豌豆黃成為清宮廷有名的糕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