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國寶回家 戰國帛書自美返還

時間:2025-05-18 05:02:00來源:大公报

  上圖:當地時間5月16日,中美雙方在華盛頓的《五行令》《攻守占》返還接收儀式上合影。\中新社;下圖: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包括《五行令》《攻守占》。

  中國流失文物再傳回歸好消息。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當地時間5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接收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當晚,文物完成裝箱,啟程回國。

  據悉,成於戰國時代的子彈庫帛書有二千多年歷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帛書,亦是中國首部典籍意義上的古書,於1946年非法流失美國。據悉,《五行令》《攻守占》將於7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北京報道

  據介紹,子彈庫帛書1942年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遭盜掘出土,是目前出土唯一的戰國帛書。帛書分為《四時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第一卷相對完整,第二、三卷為大小不一的殘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也是中國首部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於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中國學術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

  以拍清字跡為餌 美國人騙走文物

  1946年,湖南長沙古董商蔡季襄帶着子彈庫帛書來到上海,希望為這件寶物拍攝紅外照片,以便辨認上面模糊的字跡。正在上海、常搜集中國文物的美國人柯強,得到這一信息後主動找到了蔡季襄,以一定可以把帛書上的模糊字跡拍清楚的承諾為誘餌,從蔡季襄手中騙走了子彈庫帛書,並將其非法出境送往美國。

  幾經輾轉,子彈庫帛書第一卷《四時令》目前由賽克勒基金會收藏,相對完整,寫在一件絲綢上。分甲、乙、丙三篇,三篇文字相互顛倒,轉圈書寫轉圈閱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認為,這種布局體現着陰陽交錯、四時流轉這一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

  今次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共計132件(組)。《五行令》由月名圖和文字組成,內容是按五行講述四時十二月的宜忌,在先秦至兩漢時期較為流行。《攻守占》上文字按順時針方向以圓圈狀排列,內容是關於攻城守城方向、日期和時辰的宜忌。

  據介紹,美國史密森尼協會於2022年發布《基於道德返還工作小組價值和原則聲明》,提出依據現行法律或道德標準來調查和處理其收藏品,並將在包容與相互尊重基礎上的互動視為在有關過去和未來收藏的討論中個人和群體間的最佳互動方式。第一時間關注到這一政策性文件後,國家文物局對亞洲藝術博物館保存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啟動了追索工作。

  國家文物局:推動餘卷早日回歸

  基於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形成的扎實、完整證據鏈,基於以文物回歸糾正歷史錯誤、推動雙方在專業領域的長期合作這一共識,經過多輪磋商,美方同意將文物退出館藏並返還中國。國家文物局表示,後續將繼續推動子彈庫帛書第一卷《四時令》早日回歸。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在視頻致辭中指出,帛書回歸後,將在文物原生環境中,得到更加全面、更為系統的保護和研究,讓文物的價值得到更加準確、完整的理解和闡釋。期待通過此次返還帶動更多流失文物回歸。

  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表示,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因民族弱亂而遠離故土,正隨着民族復興而踏上歸途。子彈庫帛書的回歸,為增進中美人文交流和兩國人民友誼注入了正能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