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協和醫學院「董小姐」風波之後,近日內地醫療界又因曝出「男女不分」的奇葩論文而引發輿論熱議。有網民發現,多篇發表在專業期刊上的婦產科領域論文,均出現男性患者的數據。如此匪夷所思的常識性謬誤,竟然出現在權威醫學期刊上,令人瞠目結舌又啼笑皆非。
不過,查實這些論文的作者基本都是基層醫護人員之後,輿論對他們弄虛作假、學術不端的所作所為加以譴責之餘,也給予了一定的寬容度,認為更應該檢討的是這一荒誕現象背後不合理的晉升考核機制。
起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技術職稱評比制度,是決定內地基層醫護人員職位及薪資的重要因素。在這當中,.於指定級別刊物發表論文又成了繞不過去的硬指標。但現實中很多基層醫護人員或是處於科研零基礎水平,或因臨床任務繁重而無暇專注科研,在晉升壓力面前,有些人就花錢請「槍手」代勞,「論文工廠」也便由此應運而生。
畸形的學術評價體系催生了灰色產業鏈,也讓學術期刊版面成了奇貨可居的「香餑餑」。統計顯示,目前內地公開發行的各類醫學學術刊物有一千多種,每年發表論文近十萬篇。「科研成果」批量高產的背後,是「交錢即發」的行業潛規則從中作祟。部分在經濟效益面前罔顧學術底線的期刊,將收取高昂「版面費」當作一門穩賺不虧的熱門生意,原本嚴肅期刊「三審三校」的審核機制也在利益侵蝕中形同虛設。如此一來,「男性高危產婦」這樣貽笑大方的低級錯誤堂而皇之地出現在讀者面前,也便不足為奇了。
要徹底根治這一學術亂象,一方面應加快科研誠信法治化進程,對參與論文代寫代投產業鏈的機構及個人進行嚴肅追責;另一方面則應破除「唯論文」的單一量化評估模式,建立多維度評價機制,有效遏制學術功利化的制度誘因。唯有通過法治震懾與機制創新的協同推進,方能構建起清正嚴明的學術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