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學子們參觀長太生物實驗室,了解如何通過生物技術手段將海產製作成各種產品。\大公報攝
「開放是福州經濟發展的一個生命線。我們現在要全方位地開放,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1994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指出。
古籍《山海經》載:「閩在海中。」福建是海洋資源大省,海洋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內地前列。當向海圖強的福建故事與香港的科研實力及市場環境相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7月7日,「2024范長江行動福建行」香港傳媒學子採訪團來到位於福州新區元洪功能區(原元洪投資區重新規劃整合而成)的福建長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太生物」),親身感受閩港兩地在深化產研合作、共尋互利共贏方面的生動實踐。\大公報實習記者 王約、李佳琳、黎鴻業、黃彥彰
在長太生物一樓展示大廳,一塊展板上碩大的標題格外引人注目──「如何做好一條魚?」實習記者跟着長太生物相關負責人王丁奮從實驗室到生產車間走一圈有了答案:長太生物主要通過生物技術手段將河豚和鮑魚製作成食品、保健品,提取藥品所需原料,實現完全利用。
鮑肉薄利多銷 產生金流支持研發
「比如鮑魚的殼、內臟和肉都能生產產品。」王丁奮介紹,鮑魚殼可以入藥,鮑魚內臟提取後可成為調味品和保健品的原料,鮑魚肉則被製作成預製菜,是鮑魚全身上下價格最親民的部分。「借助生物技術,我們挖掘了鮑魚的全面價值。殼和內臟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產品,而肉就薄利多銷,產生現金流支持我們生物醫藥的研發工作。」王丁奮解釋道。
王丁奮還介紹,2021年,公司河豚出口量已位居內地領先。機緣巧合之下,企業引起了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生物技術專家評審組成員林健兒博士的關注,當時他正在進行河豚內臟製藥研究,正為產品尋求穩定的原料供應。王丁奮敏銳地意識到,福建海產品眾多,但開發利用率不高。香港上游的基礎科研優勢明顯,但在中游的成果轉化、下游的產業發展上存在短板;而內地具備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如果能開發「香港研發、福建產業化」的模式,就能實現雙贏。於是在2023年,他促成了林健兒博士與公司的合作,目前已建立起一套系統的海洋生物活性物提取技術,其中由林健兒博士團隊研發的新型納米抗體新藥在做臨床批文報批的準備工作,計劃在兩年內開始臨床實驗。
港團隊主導研發 閩方實現產業化
「藉閩港合作機遇,去年我們在香港科創園成立了生物科學有限公司,並獲得香港特區政府資助。香港科研團隊主導研發與實驗工作,而福建公司則承擔後期產業化的重任。」王丁奮說,產品配方和專利都註冊在香港,由香港負責開拓全球市場,分銷網絡覆蓋東南亞、歐美以及日韓等地區。
在長太生物二樓,新落成2000平方米的生物研發製藥中心呈現在記者眼前。據介紹,現場展示長太生物生產的一系列抗疲勞、抗衰老等保健品樣品,預計今年12月將在內地和香港市場同步銷售。未來,針對養殖產業,還將開發抗菌肽等產品,以取代抗生素,保障餐桌安全。展望未來,王丁奮頗有信心:「目前,我們的產品結構比例大致為食品佔50%,保健品佔30%,藥品佔20%。生物醫藥產業是值得深耕的藍海市場,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因地制宜,提升保健品和藥品的比重,努力培育出『福建特色』鮮明的生物醫藥新質生產力。」
長太生物展示了兩地產業融合發展的新鏈條。有港生感嘆,閩港竟能達成如此契合的合作,實在令人驚訝。「這讓我感覺,畢業後的選擇都變得更加多元了,不僅可以選擇留在香港發展,還可以將自己的專長和優勢帶到其他需要我們的地方。」
長太生物在福建的成功發展,可以為閩港兩地科創合作提供參考。香港浸會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吳致遠建議,香港去年公布的施政報告指出,香港會進一步落實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同年底,福建省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通知》,聚焦解決科創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和短板。這些政策的出台,將為閩企「走出去」提供更有利的政策環境和市場基礎設施支持。福建省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都可以與香港相關科研單位合作,共促閩港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鏈、創新鏈的雙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