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國基建①/深中通道 中國橋隧標準

時間:2022-07-19 04:25:20來源:大公报

  圖:深中通道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圖為深中通道西人工島建設現場。\受訪者供圖

  編者按

  中國近年憑着一系列大規模基礎建設和「超級工程」,被冠以「基建狂魔」的稱號。一條條公路、鐵路穿山過海,一座座橋樑橫空出世,驚艷世界。交通運輸部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近日介紹,中國在近十年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初步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交通願景。大公報今起推出《大國基建》系列,通過解讀多個基建「超級工程」,多維度展現「大國基建」背後的中國速度、中國技術,以及中國新一代基建人的不懈努力和自主探索。

  伶仃洋上,270米高的橋樑塔直聳雲端,雙向八車道隧道沉管潛入深藍——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深中通道,其重要組成部分伶仃洋大橋則是世界最大跨徑海中懸索橋。這一世界級超級工程的建設者們「登天入海」,通過一次次研究、實驗和技術攻關,不斷實現「中國智造」的突破,在為未來建設海峽工程積累技術儲備的同時,也創下「中國奇跡」。該項目總工程師宋神友坦言:「我們的專利技術標準在深中通道建成後,將會填補國內在技術方面的空白,形成中國標準。」\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

  行船至伶仃洋上,約90層樓高的伶仃洋大橋主塔猶如定海神針般矗立海上,建設者們正在將世界最大跨徑海中懸索橋從圖紙變為現實。

  乘坐十幾分鐘的施工電梯,再爬3層樓高的樓梯到達主塔頂部,頭頂是藍天,腳下是海洋,長約3公里、寬約4米的施工「貓道」飛跨大橋東、西主塔,工人們穿梭於此彷彿「空中作畫」。這是目前世界最高的海上施工「貓道」,也是懸索橋主纜等施工中極其重要的臨時設施。「施工貓道在夜間風大時上下搖擺的幅度高達2到3米。」保利長大深中通道S05標項目副經理張凱說,建設者安全技能水平及心理素質都經受考驗。

  大橋「生命線」 強度國際領先

  主纜被稱為懸索橋最重要的「生命線」,伶仃洋大橋上下游共設兩根主纜,可承擔極限拉力高達740噸,是同樣跨越珠江口的南沙大橋的1.5倍。為讓主纜更強勁、更耐久,深中通道對鋼絲鍍層材料及配比、核心原材料盤條等進行了3年多的研究,實現「中國智造」再突破,主纜強度由1960兆帕升至2060兆帕,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2060兆帕鋼絲首次大規模應用於橋樑建造。

  深中通道橋樑工程長約17公里,共需架設鋼箱樑及混凝土樑超290片。已完成架設的第100片箱樑重達1780噸,相當於近1000輛小轎車的重量,但通過國產海上運架樑專用起重船「天一號」即可一「舉」到位。而深中通道的智能生產、智能養護、模板拼裝等現代化設備,亦代表了中國橋樑智能化建設的發展方向。

  「為解決伶仃洋大橋整體鋼箱樑抗風安全問題,建設團隊組織4家高校歷經3年上百次試驗,成功研發了新型組合氣動控制技術。」宋神友稱,團隊首次將國際公認的超大跨整體鋼箱樑懸索橋顫振臨界風速從每秒不到70米提高至88米,相關研究成果獲得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為中國未來建設海峽工程積累了技術儲備。

  產學研用結合 攻克技術難關

  相比伶仃洋大橋的「上天」施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則「入海」建造。今年3月以來,繼「一月雙管」後再創「雙管齊下」的新紀錄,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實現同一施工窗口期沉放兩個管節。

  深中通道是世界首例特長超寬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也是國內首次採用、國際首次大規模應用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結構。宋神友透露,建設團隊牽頭組織20餘家科研機構「產學研用」結合,歷經近千組試驗,攻克了項目乃至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設成套技術和中國標準,填補了國內全產業鏈空白。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