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維港看雲/祥雲,茶馬古道中美並肩作戰\郭一鳴

時間:2025-11-07 05:02:11來源:大公报

  圖:雲南馬幫文化博物館。\作者供圖

  「馬鈴兒響來喲玉鳥唱,我陪阿詩瑪回家鄉」,上世紀六十年代電影《阿詩瑪》的插曲曾經風靡全國,飾演阿詩瑪的楊麗坤成為一代女神,故事發生在雲南昆明的石林,昆明是滇藏茶馬古道的東起點,當地的老人還記得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日子。上周,香港新聞聯「重走滇緬公路」採訪團來到大理州祥雲縣,這裏是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古代的雲南驛所在地。一座由一大兩小三組飛檐構成的古門樓,一面是「雲南驛」三字行書,對聯「鈴響店小二迎來送往,飛傳眾官員暮留朝去」;另一面是「茶馬古道」四字魏碑。

  據記載,茶馬古道主要興起於漢藏之間的茶馬互市,是連接橫斷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兩大民族文化帶的走廊,以背夫、馬幫和牦牛駝隊為運輸載體,穿過三千米以上的崎嶇古道,把雲南盛產的茶葉和布匹等販運出去,換回騾馬、毛皮和藥材等。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形成於宋,明清兩代達到鼎盛。清朝詩人舒熙盛寫道:「崎嶇鳥道鎖雄邊,一路青雲直上天。」除了滇藏茶馬古道,還有一條川藏茶馬古道。

  穿過古門樓,彷彿步入時光隧道:秋日的太陽照在一條石塊鋪就、通向遠方的古道,依稀可見昔日留下的馬蹄印。古道旁有一座大宅「李家大院」,雖然滄桑殘舊但氣勢猶存,門口貼有對聯,燈籠高掛,顯示大宅裏有人居住。前行百米許,一座木屋門上掛一塊橫匾寫「雲南馬幫文化博物館」,黑底金字對聯「昔日繁華百寶街,雄商大賈挾貨來」。走進去,原來這裏是大馬店,昔日馬幫的歇腳處,曾經繁茂來往的馬幫充滿神秘感。同時,這裏又是「雲南驛」,即古代朝廷的招待所,只接待公務人員,包括往來官員、押送發配邊疆囚犯的衙役等等。據載,清代此地駐有數十名官兵,民國後雲南驛才成為歷史。為何稱「雲南驛」?因為祥雲縣是「雲南」的發源地。當地官員介紹,相傳漢武帝夢見一個祥雲繚繞的地方,命人四處尋找,認定此地就是夢境之處,遂命名雲南,後建雲南縣。雲南設省之後,此地依然叫雲南縣,民國初年才改稱祥雲縣。

  祥雲不僅歷史悠久,地處要衝,而且是抗戰時期滇緬公路的重要節點,在抗戰時期的戰略地位無可替代。一九三八年,民國空軍軍官學校搬至此地,故有「民國空軍搖籃」之稱。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及後來的第十四航空大隊進駐雲南驛機場,此地成為其中一處重要基地,同時作為「駝峰航線」的中轉站,是滇西抗日戰場最重要的機場之一,雲南驛機場附近的北屯機場則作為輔助機場。一時間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頻繁起降,高峰期這裏集結數百架戰機,駐紮美軍兩千多人,昔日的茶馬古道附近布滿酒吧、咖啡館和各類商店,有「小紐約」之稱。一九四三年,十萬中國遠征軍在祥雲集結整訓後投入抗日前線,其後又有大量遠征軍部隊及四個部隊醫院駐紮此地。一座當年縣長的府邸,如今闢作「二戰交通史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畢業於香港瑪麗醫院高等護士學校的黃歡笑,是雲南驛戰地醫院唯一的中國醫務人員,也是唯一的女性,不辭勞累救死扶傷,被譽為「駝峰天使」。戰後黃歡笑回到香港,後來又重返昆明結婚定居,以九十六歲高齡安然離世。

  離開雲南驛時已經下午五點左右,夕陽西斜,藍天上幾朵白雲,微風吹來彷彿可以聞到普洱茶香。長長的驛道上只剩我們最後一批遊客,幾位婆婆坐在路邊的水果檔旁,對面一戶木屋的門口堆滿金黃色的玉米棒子。此情此景,腦子裏浮現「古道西風瘦馬」詩句,耳邊則依稀聽到當年戰機轟鳴和隆隆炮聲的回響。想起八十多年前中美兩國軍民在這片土地上並肩作戰,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情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