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人物誌❼/大公報戰地記者走在抗戰最前線

時間:2022-06-20 04:24:46來源:大公报

  圖:1943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行軍隊列。

  「如果你沒法阻止戰爭,那你就把戰爭真相告訴世界!」這是戰地記者信奉的一句格言。抗日戰爭期間,時年25歲的《大公報》記者呂德潤被派駐緬北戰場一年零三個月,這位中國遠征軍「真正的前鋒」,撰寫了大量生動的獨家通訊。他乘坐最前方的戰車、搭乘B-25轟炸機,將遙遠的戰役推近到國人眼前。近日,大公報記者專訪呂德潤之女呂安妮,她向大公報記者描述了其眼中的父親作為戰地記者出生入死的英勇,並追憶了父親對《大公報》事業的畢生熱愛。/大公報記者 孫志

  呂安妮說:「《大公報》同仁們也稱父親是大公報戰地記者的小老虎之一。國人評價他的通訊不似象牙塔裏的文人手筆,更多的是豪邁隨意的『大兵風格』,而且文字生動幽默。」

  清晰記得,正值2005年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筆者獨家專訪呂德潤先生。八十七歲的呂老先生幽默健談:「與《大公報》其他幾位奔赴戰場的特派記者相比,我的戰場最便宜,人少規模也小,但是國人極為關心,中國軍人十幾萬,這是中國唯一的救命通道啊,這是和中國關係最密切的戰場。」

  親臨第一線 寫出好文章

  遠離第一現場的人,永遠成不了戰地記者。談及父親的新聞理念,呂安妮回憶道:「他曾多次跟我說過:『採訪新聞哪能在後面!只有親臨第一線,才能寫出好文章。』在第一線,他親眼看見抗戰弟兄們的英雄氣概和殺敵致勝的真實景象,所以能以『大兵風格』記錄真實的場面,將遙遠的戰役推近到國人眼前。戰地記者是一群經常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人,但是他不怕,他情願。」呂安妮說。

  呂德潤稱得上「中國遠征軍真正的前鋒」。由於部隊採取交叉作戰,一批前鋒往往在下次作戰中被另一批前鋒取代,而他永遠乘坐最前方的戰車。因常居前線,他還能分辨出山炮和迫擊炮聲的不同。

  呂德潤曾親口告訴呂安妮搭乘轟炸機的採訪經歷。為了獲得一線第一手消息,呂德潤主動乘坐B-25轟炸機,親身經歷了盟軍轟炸孟養的全過程。「父親說,那次其實很危險,同批的飛機中就有被敵機打中的。他忘我地走進緬甸的原始森林野人谷,撰寫《野人山訪問記》。野人山的蚊蟲、毒蛇、瘴氣,讓人防不勝防,而每一擊都是致命的創傷。」

  對日寇侵略恨之入骨

  當年,呂德潤去時正逢7月雨季,地上積着齊腰胸的泥沙,他在採訪札記中寫到:「我們的士兵和馬匹常常陷死在泥裏。前些天,38師又有三個弟兄陷死在泥裏了……」呂安妮說,但父親無畏,他在文章裏寫到:「人們常把對駐印軍的良好物質供應與駐印軍的戰績連在一起,我也想請人們閉目想一想駐印軍的戰士們的艱苦處境。」

  呂德潤的「勇」,在呂安妮看來,來自愛國情懷和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抗日初期,父親正在北京讀高中,河北家鄉已經被日寇侵佔,北京也被侵佔,為繼續讀書,父親與同學結伴作為流亡學生逃難到西安,又流亡到重慶,最終考取重慶北碚復旦大學商學院。日寇的飛機轟炸重慶,他親眼所見學校和百姓被炸的慘狀,所以對日寇恨之入骨。

  「隨軍途中,他不知道什麼叫『害怕』,就知道打日本、寫報道,根本不想別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坐在轟炸機上,看到飛機轟炸日軍基地,他忍不住在心裏罵道:『你們炸我們,我們也炸你們!』」

  前方戰士索求《大公報》

  作為隨中國遠征軍採訪的《大公報》戰地記者,呂德潤以出色的工作為《大公報》贏得了聲譽和尊重。他曾回憶說:「《大公報》深受前方戰士的喜愛,我至今仍記得前線的戰士向我索求《大公報》時的情景。」

  1999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見到擔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的呂德潤,敬重地對這位曾經的戰地記者說:「四十年代,我在白區讀書,就經常在《大公報》上看到您的大名。您的文章我很愛讀。」呂德潤回應說:「謝謝總理,不敢當。」

  《大公報》是呂德潤的第一份工作,是他施展才華的天地,這種不解之緣伴隨他終生。呂安妮滿懷感情地說:「從一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到一位名記者,是《大公報》成就了父親,給了他採訪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機會,父親一直為能在《大公報》工作而感到自豪,為能在《大公報》上留下點點滴滴的有影響的報道而感到自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