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夜景。\新華社
運河始鑿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利用長江三角洲天然河湖港汊,疏通由今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並開鑿邗溝。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通濟渠。公元608年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以洛陽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為終點南北大運河形成,全長1700多公里。
漕運興盛
唐、宋專設有轉運使和發運使,統管全國運河和漕運。元世祖至元20年(1283年)8月,濟州河開鑿成功,至元30年(1293年),杭州的漕船就可以直接行駛到北京城內。明清擴建,修壩建閘,明清兩代大運河年漕運量保持在400萬石左右。
南北斷流
清咸豐5年(1855年),黃河在蘭考銅瓦廂決口,致使京杭運河南北斷流。清光緒27年(1901年),漕運完全廢止,大運河的輝煌逐漸變成了歷史的記憶。
世紀復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3年和1957年興建江陰船閘和楊柳青、宿遷千噸級船閘,開始對古老大運河部分恢復和擴建工作。1959年以後,結合南水北調工程,重點擴建除州至長江段400多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年通過能力達到近8000萬噸,擴大沿岸灌溉和排澇面積。
再度通水
京杭大運河2022年4月底實現全線通水,是百年來京杭大運河首次全線通水。
大公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