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克服恐懼/疫境滋生「社恐」 青年妙計自療

時間:2022-04-07 04:24:32來源:大公报

  圖: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戴口罩成了社恐人士的「保護罩」。圖為深圳地鐵線上的乘客。\中新社

  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講話、在網上與人交流卻舌燦蓮花……在互聯網科技日益發達、溝通愈發便利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反而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在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社恐族」卻在遠程辦公、戴上口罩、減少交流等疫下工作狀態中如魚得水。然而有一撮「勵志型社恐」在短視頻學習社交技巧,希望突破自己的社交舒適圈。\大公報記者 曾萍

  盧亮性情內向,上大學時站在同學面前自我介紹都曾讓他臉紅到耳朵根。他匆忙介紹完就一頭紮回座位,坐下那一刻他才如釋重負。工作之後,和同事的溝通也曾一度讓盧亮覺得十分不自在。「然後疫情突然來了,居家隔離辦公對我來說簡直是『天堂』,絕大多數工作都能通過微信溝通。」盧亮感嘆說,遠程辦公那段時間,不用露臉,不用說話,全靠打字交流,還能把錢掙了,簡直沒有比這更適合社恐患者的工作方式了!

  口罩成社恐族「保護罩」

  無論是大學食堂裏豎立着的就餐隔板、還是帶着口罩交流成為常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各項防疫措施反而成為對現實社交存在焦慮人群的「保護罩」。「雖然這麼說好像有點不太厚道,但是疫情卻拯救了社恐族,過年過節不聚餐、不串門有了正當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戴上口罩之後,感覺交流起來順暢了不少。」杉杉表示,疫情防控成為常態化,口罩成了人們日常必備,戴上口罩之後,讓人看不清她的臉,看不清她的表情,也給她帶來了巨大無比的安全感。「可以說口罩真實療癒了我的社交恐懼症,給了我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誠然疫情的到來,緩解了部分人對於社交的焦慮;然而在眾多的社恐人群中,也有一撮「勵志型社恐」想要突破自己的社交舒適圈,贏回主動權。在小紅書上,傳授社交技巧和經驗的內容相當有市場,其中有關「高情商社交」的話題瀏覽量已經超過6000萬次。「除了羨慕還是羨慕,本社恐人士真的對那些能在新環境中如魚得水的人打心底裏佩服,社交真的是一種技能。」欣兒對於和陌生人打交道十分害怕,總感覺找不到話題,氣氛能尷尬到凝結出水珠。於是在家刷短視頻時,看到傳授社交技巧的內容,她總會停留觀看,她對能在新環境中穩坐「社交C位」的人的羨慕溢於言表。

  突破「繭房」  走向大千世界

  傳播學中有「信息繭房」的概念,是說人們獲取信息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在社交領域,當代年輕人似乎也正陷入一個「繭房」中,將自己的生活禁錮於狹窄的舒適區內。而在群體孤獨的浪潮中,總有人願意「卧薪嘗膽」,想要突破自己的社交「繭房」。

  「我曾經有輕微的社恐,其實是本人個性內向,以至於恐懼與人社交。要不是生活所迫,我不會發現其實擺脫自己的慣性,大膽地和人溝通交流並不難。」胡月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耐心地和網上一位為社恐而困擾的網友解釋。作為一名銷售人員,胡月為了克服社恐,他試過在地鐵站裏鼓足勇氣主動加陌生人微信,也試過和陌生人聚在一起玩劇本殺。「真正克服了內心對社交的恐懼後才發現,社交不僅僅是一項生存技能,還是一項能讓自己變得幸福的能力。」胡月說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