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深建高端智庫 攻關「卡脖子」難題

時間:2020-11-11 04:24:47來源:大公報

  圖:今年9月,深圳市民參觀世界無人機大會展出的大型垂直起降智能飛行器 中新社

  深圳虛擬大學園2020年聯席會議暨校長論壇10日舉行,聚焦港澳大灣區科研合作,解決高科技領域「卡脖子」難題。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邱宣在發言中表示,深圳已實施80個重點攻關項目。未來,深圳將籌建一批高端科技智庫平台,加強前瞻技術研判。作為灣區高校,中山大學表示,正與華為共建實驗室,開展聯合攻關;香港科技大學正布局「樞紐」教育,打破學科邊界,培育多元化人才。

  大公報記者

  何花深圳報道

  中國高科技領域面臨「卡脖子」,如何實現「從0到1」的關鍵突破,成為與會學者熱議話題。中山大學副校長邰忠智發言指出,中山大學已在區塊鏈與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方面部署了科研任務。其中包括,與華為共建「超快光電信息聯合實驗室」,開展聯合攻關;與深圳科研團隊共同部署綜合粒子設施等。

  深三成科技財政用於基礎研究

  《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11月正式施行,在全國首次明文立法規定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資金不得少於科技部門總財政支出的30%。

  「『要想吃爆米花必須播種玉米,缺什麼要補什麼』。深圳已經頒布了加強基礎研究的實施辦法,一共23條措施。」邱宣引用了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的一句話,強調深圳對基礎科研的重視。她說,深圳已總結「卡脖子」項目清單,分別進行攻關。目前已經實施了7批80個重點攻關「卡脖子」項目,其中雲天勵飛、大族激光等企業均已取得一定成效。

  「下一步深圳要加快籌建智庫聯盟,加強前瞻技術研究,聚集一批能夠做戰略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為『雙區建設』蓄力。」她透露,深圳將建成高端科技智庫平台,高校成果轉移轉化樞紐,科教融合市校協同創新試驗田和國際化產學研創新生態圈。

  「融入大灣區是學校現在重點的方向,在『十四五』也提到要創建國際科創中心,港科大必須扮演重要角色。」倪明選介紹,目前科大在內地已建成從事本科教育的分校區和研究院系統。涵蓋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除深港產學研基地、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之外,港科大最近在河套地區成立了香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在佛山建立了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州南沙則有霍英東研究院以及港科大新校區。

  港科大擬廣州推跨學科科研

  「科研方面,在廣州科大想做『港科大2.0』。」倪明選解釋,跨學科科研和教育是很多高校想做但未做成功的,科大未來想在大灣區進行嘗試,塑造未來高等教育的創新模式。「科大廣州校區規劃不用傳統的院系觀念而是要用樞紐的觀念。」他舉例,材料、電子、能源之類的硬科學屬於「功能樞紐」;數據一類的軟科學屬於「信息樞紐」。兩個樞紐相結合,打破傳統的學科邊界觀念。在教育方面也將嘗試新的教學模式。

  他強調,傳統的訓練都是讓學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未來,科大教育希望學生有發現問題的能力。「培育國家需求的多元化人才,塑造明日教育」。此外,技術轉移和產業轉化也將是科大在大灣區設立機構的重要目的。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創建國際科創中心的進程,做出科大貢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