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劉長樂:從「粵港澳大自貿區」破題,有序發展「飛地經濟」

時間:2019-03-10 12:05:03來源:大公網

全國政協常委劉長樂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訪問(朱燁 攝

  大公網3月10日訊(記者 朱燁 凱雷 兩會報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後,粵港澳社會各界反響熱烈。全國政協常委、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對記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戰略意義,但在大灣區區內存在區域本位主義、同質競爭、體制障礙等問題急需解決。劉長樂認為,應盡快出台《發展綱要》實施細則來解決這些問題,在媒介、經濟、文化等方面全面細化,推動大灣區發展。

  針對大灣區融合難點,劉長樂此次向大會提出針對難點三點解決措施的提案。劉長樂說,應抓緊建立大灣區國際智庫機構,吸納粵港澳地區工商企業界、勞工界、專業服務界、學術界專業人員等各界人士為其建設提供政策咨詢,同時探索建立「智庫+媒體」平台,面向全球推介大灣區;應考慮在「大自貿區」內探索「一國兩制」下粵港澳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等制度層面的全面對接與銜接。率先落實大灣區港澳居民在自貿區內的同等待遇,為大灣區融合發展起到示範作用。

  倡建智庫平台 共建人文灣區文化

  劉長樂建議,應從建立「粵港澳大自貿區」破題,有序發展「飛地經濟」,使各項政策得以先行先試,促進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暢通,為大灣區整體協調發展提供借鑒。他認為,以上要素的自由流動,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因此,可考慮在「大自貿區」亦即「經濟飛地特區」內探索「一國兩制」下粵港澳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等制度層面的全面對接與銜接。「率先落實大灣區港澳居民在自貿區內公司註冊、准入限制、稅收及就業、社保、醫保、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他說,「推動港澳居民在形成政策突破,為大灣區融合發展起到示範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後,粵港澳社會各界反響熱烈,但大灣區存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因此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基於此,劉長樂認為,應加快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細則,在媒介、經濟、文化等方面全面細化,推動大灣區發展。「文化是凝聚力、創新力、發展力的基礎,」他說,「因此,應優先考慮制定加強文化交流的《發展綱要》實施細則。」他對此建議,應重視共建人文灣區文化建設,盡快制定擴大區域性、國際化文化體育交流活動實施細則,同時還應建立常態化溝通聯絡機制,整合各地文化優勢,以打造大灣區文化高地,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吁發放大灣區通行證

  由於粵港澳三地管理制度不同,大灣區內人員、車輛的通行存在較大限制。對此,劉長樂建議,政府應當考慮發放人員、車輛大灣區通行證,加快駕駛人員資格和車輛檢驗互認,同時也應調整通行制度,並且看準時機改變港澳右舵車左行形式的規則,促進三地交流。

  他建議,政府首先要推動大灣區內人員和車輛身份認證的一體化,要逐步有序、有限制地開放單牌車進入廣東,「三地政府要加快駕駛人員和車輛檢驗互認,推動粵港澳非運營車輛的跨境檢驗,以此來促進粵港車輛大灣區通行。」針對港珠澳大橋行駛車輛的嚴格規定,他希望,能夠調整通行制度,逐步放開擁有內地及香港、內地及澳門雙牌照的私家車直接上橋行駛,並適當降低私家車申請配額門檻和增加配額兩個方面放寬私家車的配額。此外,他還提到,應適時提出分階段改變港澳右舵車左行行駛規則,使大灣區統一交通規則,方便三地交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