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拱形頂板吊裝工藝也首次在內地地鐵建設中得到運用,具有推廣價值。(上海地鐵提供)
大公網3月6日訊(記者 張帆)今天上午,隨着一台拱形運架一體機緩緩將最後一塊長度9.71米高1.3米,重17.7噸的預制結構吊裝到位,標誌着上海地鐵15號線吳中路站拱形頂板的吊裝工作順利完成。這也是預制拱形頂板吊裝工藝也首次在內地地鐵建設中得到運用。截止去年底,上海地鐵運營里程已經達到705公里,居世界第一。除了運營里程在繼續延伸,建築工藝和技術上也在不斷尋求突破。
一台拱形運架一體機緩緩作業中(上海地鐵提供)
記者在現場看到,地鐵15號線吳中路站為地下二層島式車站,地下一層為站廳層,地下二層為站台層。現場採用運架一體機對預制拱板進行拼裝、縱向移動和高精度就位;運架一體機由兩台無線遙控的液壓模塊車和一組大型桁架支撐組成,液壓模塊車採用SPMT型液壓模塊車,每台由6軸模塊組成;支撐桁架有桁架本體、側向固定裝置、徑向支承、定位裝置和主梁等組成;設備在基坑內的中樓板上運行。
施工人員在緊張施工(上海地鐵提供)
專家介紹,預制+現澆疊合拱殼結構新工藝的實現有利於地鐵車站站廳層實現無柱大空間,不僅很大程度的減少現場支模的繁重工作量,同時此新工藝可節省約50%的施工時間,優化工藝流程,釋放施工空間,便于現場管理;預制構件的制作精度高,外觀質量好,側牆拱座結構,在后期的運營中可以明顯增強乘客的舒適感及提升視覺空間感;該項工藝的實施使得地下二層(站台層)的排架可拆除,方便盾構施工,具有推廣價值和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