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多所高校校長共同見證聯盟的成立(盧靜怡 攝
大公網12月19日訊(記者 盧靜怡)粵港澳科研合作19日再添兩個平台。粵港澳空間科學與技術聯盟簡稱「空間聯盟」)與粵港澳海洋科技創新聯盟(以下簡稱「海洋聯盟」)19日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正式成立。記者了解到,分別有19所和22所大灣區高校參與到粵港澳空間聯盟及海洋聯盟。其中,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6所香港高校均參與到兩個聯盟。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表示,空間聯盟和粵港澳海洋聯盟的成立,是粵港澳三地高校順應國家發展大勢,為國家空間與海洋的戰略發展提供強大智力與技術支撐的重要舉措。
羅俊表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研發展和創新的原則,也是攻克所有技術問題的核心條件。而空間科學與海洋科學,恰恰是能夠帶動和輻射眾多研究突破和技術攻關的核心領域。因此,基於國家安全和長遠利益的考慮,國家對空間與海洋研究的重視、謀划與支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程度。他期待,未來聯盟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最大限度匯集三地學術資源與智慧力量。
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表示,粵港澳空間聯盟及海洋聯盟,將最大限度匯集三地學術資源與智慧力量。(盧靜怡 攝
空間科學推進粵港澳三地在空間物理、天文等領域深度合作
會上,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孫冬柏介紹了空間聯盟及海洋聯盟的合作規劃。孫冬柏表示,空間聯盟將以提升粵港澳三地空間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合作層次和水平為宗旨,推動聯盟成員在空間物理、空間天文、微重力科學與應用、月球與行星科學、空間地球科學、空間天氣、推進技術、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空間遙感技術、空間材料、空間度量,以及空間相關的計算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的深度合作。
至於海洋聯盟,則將匯集粵港澳海洋智慧,帶動三地海洋創新發展,培養高水平海洋領域人才,以攜手打造「粵港澳海洋資源共享圈」。孫冬柏表示,聯盟合作領域包括海洋科學、海洋技術、海洋工程、海洋人文、海洋戰略和海洋產業研究,海洋研究公共實驗平台建設,海洋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海洋科研項目申報,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
海洋聯盟帶動粵港澳三地海洋創新發展
中山大學副校長、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表示,粵港澳高校聯盟將通過組建更多的專業聯盟,鞏固並深化粵港澳三地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務實合作,以實際行動實現三地高校集群的優勢不符與合作共享。他指出,粵港澳空間科學與技術聯盟和粵港澳海洋科技創新聯盟的成立,標誌着粵港澳三地在國家戰略發展領域將實現進一步的協同創新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左一)認為,粵港澳空間及海洋科技創新聯盟的成立,將是大灣區科研合作發展的里程碑。(盧靜怡 攝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告訴記者,粵港澳空間科學與技術聯盟與粵港澳海洋科技創新聯盟的成立,將是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合作發展的里程碑。香港理工大學一直以來積極參與大灣區科研合作,具體合作方式包括人才聯合培訓、粵港兩地交流培訓項目等。「理大近年也參與了國家登陸月球項目研究,最近也正參與國家探索火星項目。通過兩個聯盟,理大與大灣區高校在空間和海洋科技研究上的合作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