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十八彎/別讓「飯圈」擾了熊貓的清淨\關 爾

時間:2025-10-28 05:02:35來源:大公报

  十月的廣州動物園,滿是秋日暖陽與歡聲笑語,新大熊貓館前更是人頭攢動。隨着十五運開幕進入倒計時,動物園組織「久久」「友友」「星一」「雅一」組成「熊貓天團」齊齊亮相,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前往打卡圍觀。這場「國寶迎全運」的盛會,讓「熊貓熱」再度升溫。

  近年來,公眾動物保護意識持續提升,疊加一系列宣傳推廣活動的帶動,民眾對國寶熊貓的關注度日益增高。這本是推動保護工作的好事,但與此同時,從娛樂圈外溢而來的「飯圈文化」,也逐漸向熊貓保護領域蔓延侵蝕。社交平台上,關於熊貓的討論不再只有可愛日常,反而充斥着「某隻熊貓人氣最高」的攀比、「飼養員偏心」的無端揣測。就像「久久」「友友」首次在廣州動物園亮相後,也有粉絲因爭論「誰更受飼養員照顧」,在評論區互相攻擊。

  「唯粉互撕」的行為還對熊貓實際保護工作造成嚴重干擾。部分粉絲為了「應援」,肆意投餵不符合健康標準的食物;還有粉絲對熊貓保護專家的科學建議指手畫腳,用網絡暴力淹沒理性聲音。這些「以愛為名」的舉動,讓本應專注科研的工作人員,不得不分出精力應對紛爭,嚴重打亂保護節奏。不久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發布嚴正聲明,明確反對這類極端行為,正是為了給混亂的「熊貓飯圈」劃下理性邊界。

  應該說,熊貓飯圈化的出現並非偶然。一方面,熊貓自帶「萌系頂流」特質,天然契合人們對「治癒感」的追求,很容易成為大眾情感投射的對象。另一方面,流量平台的推波助瀾也難辭其咎。部分賬號為博關注,刻意剪輯「熊貓受委屈」的片段製造爭議,或發起「人氣投票」挑動對立,用情緒收割流量,這正是飯圈化走向極端的重要推手。

  事實上,熊貓不需要「打榜」證明可愛,保護工作更不需要「熱搜」彰顯價值。放下娛樂化的濾鏡,回歸理性與科學,才是對國寶最好的守護,也才能讓這份人與自然的美好聯結長久延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