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澳門篇)/英倫隨想─中華文明的遠行與歸途\吳志良

時間:2025-11-03 05:02:07來源:大公报

  圖:十月二十七日,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人們在《多維:中國當代工作室工藝》展覽媒體預展上參觀。\新華社

  中華文明自古通過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印記,不僅是歷史的饋贈,更是未來的資源。

  去年十二月,我隨全國政協一個代表團再訪英國,一種無形的思緒揮之不去:如何追尋中國在世界的印記,重構「東學西傳」的歷史脈絡及其與當代之聯繫,開啟中華文化全球影響力的新時代,讓世界重新發現,中國不僅是文明的學習者,更是文明的貢獻者?

  劍橋的雨:對話與追問

  細雨中的劍橋,康河的水汽氤氳着歷史的褶皺,我腦海中浮現的卻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在劍橋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旁邊,就是紀念徐志摩的小花園。研究院的圓桌前,一位滿頭白髮的中東教授展開一卷泛黃的地圖,指尖劃過從長安到君士坦丁堡的虛線:「看,你們的瓷器和我們的羊毛,曾共享同一條路。」他的中文生澀卻誠懇,彷彿每個音節都在復刻馬可.波羅的驚奇。  

  項目組的俄籍蒙古族學生遞來一本十九世紀傳教士的手稿,扉頁上毛筆字寫着《論語》摘句,背面卻是拉丁文註釋的《易經》卦象。這些紙張沉默地證明:所謂「絲綢之路」,從來不止於貿易,而是思想的相遇和接力。

  臨別時,我問:「為何選擇研究這條路?」一位年輕學者笑答:「因為它從未真正消失——今天的『一帶一路』,不過是換了列車的舊軌道。」

  大英博物館:被凝視的文明

  倫敦的陰天,大英博物館的穹頂下,圖書館的某一張書桌旁,隱約看到孫中山先生當年的身影,中國廳的遊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明代青花瓷在玻璃櫃中流轉冷光,敦煌壁畫殘片與希臘雕塑比鄰而居。一個金髮小女孩踮腳問母親:「這些花紋是魔法符號嗎?」母親輕聲念出標籤:「Dragon,象徵中國皇帝的權力。」

  而在走廊盡頭的庫房,管理員掀開防塵布,露出成摞未編目的清末外交文書、嶺南商人的航海日志。「我們缺乏懂文言文的人手。」他苦笑,「這些故事在等一雙中國人的眼睛。」  

  離開展廳時,夕陽正掠過羅塞塔石碑——三種語言銘刻其上,讓學者得以破譯埃及象形文字。而這裏的中文檔案,仍在等待自己的「破譯者」。

  曼徹斯特的紙頁:沉睡的記憶

  曼城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室,羊皮紙與宣紙共享同一縷暖光。

  《康熙皇輿全覽圖》的摹本靜靜攤開,墨跡裏藏着測繪傳教士與清朝官員的爭辯與妥協。隔壁書架堆滿民國時期的上海外灘明信片,背面潦草的英文寫着:「這裏的旗袍比巴黎時裝更大膽。」

  管理員抱來一匣未整理的嶺南戲曲唱本,蟲蛀的邊角簌簌掉落碎屑。「有些唱詞我們看不懂。」她說,「但每段旋律裏都有茶葉的味道。」

  窗外的工業革命老廠房投下斜影,我想起澳門議事亭前地的葡式碎石路——原來帝國餘暉與文明碎片,都在他鄉成了供人憑弔的標本。

  巴斯浴場:溫泉裏的文明褶皺

  羅馬浴場的硫磺霧氣中,導遊指着一塊出土的漢代銅鏡殘片:「看,這是軍團士兵從東方帶回的紀念品。」我心裏暗暗在問:「是三星堆的軍團嗎?」

  蒸騰的熱氣裏,穿唐裝的留學生志願者正在講解,英語裏夾雜着「陰陽平衡」和「溫泉養生」。我們舀起溫泉水品嘗時,她突然背誦《蘭亭集序》:「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暮色中,古羅馬石柱與喬治亞式建築交錯,我想起澳門大三巴牌坊——那些被火吻過的石雕,何嘗不是另一種文明的「浴場」?

  歸途札記:未完成的敘事

  希思羅機場的電子屏滾動着中英雙語廣告,英國紅茶與安溪鐵觀音在免稅店共享貨架。

  翻看此行筆記,忽然讀懂那些未整理檔案的隱喻:它們像被季風吹散的蒲公英,在異國土壤裏沉睡,等待一場逆向的「西學東漸」——不是傳教士的布道,而是中國人自己的文明考古。

  飛機掠過泰晤士河口時,雲層下的燈火如流動的瓷釉。或許該給澳門寫信:讓媽閣廟的香火接引這些流浪的紙頁,讓土生葡人的甜點師傅與嶺南古籍修復師共坐一席——因為文明真正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館的聚光燈下,而在日常的對話與咀嚼中。

後記:從澳門再出發

  每一件流散海外的文物,都是文明的使節,而每一卷未啟封的檔案,都是待續的史詩。當我們追問「何以中國」,答案或許藏在他者的凝視裏——就像透過威尼斯的玻璃鏡,才能看清紫禁城的琉璃瓦究竟折射出多少種光。

  無巧不成書,這些琉璃瓦,卻和英國紅茶一樣,與澳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孫中山先生,也是從澳門經香港到英國避難的。我突然醒悟,澳門不就是中西文明對話的「原點」?沒錯,澳門就是理解「中國與世界關係」的鑰匙,是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驗場。但如何將澳門從「全球化初代節點」轉化為當代文明互鑒的「新起點」?

  我腦海中一時想不到明確的答案,還將繼續思索。但是,我內心堅信無疑,從澳門再出發,不是回到過去,而是以歷史的厚度照亮未來。這座中西薈萃、古今同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同而和、和而不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城市的真正力量,正正在於她證明了文明交融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烏托邦」,而是人類曾經實現、並可再次抵達的現實。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