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端午祭人祖 港生淮陽溯華夏之源

時間:2018-06-25 03:16:13來源:大公網

  圖:6月18日,香港「范長江行動」傳媒學子走進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太昊陵\大公報實習記者韓偉攝

  文明的演進勾起人們對歷史先祖的懷念與對生命本源的追思。上溯三皇五帝,宇宙洪荒,炎黃子孫的生命之根,該去往何處尋?6月18日時逢端午佳節,參加「2018范長江行動中原行」的香港傳媒學子攜手河南學子來到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瞻仰被稱為「活着的歷史文化風景」的太昊陵,在古巍建築中追溯華夏之源,緬懷人類始祖,聆聽世人對平安喜樂的祈願。」大公報實習記者 馮智然、彭晨暉、馬意文、戴秀如淮陽報道

  太昊伏羲陵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城北1.5公里的蔡河之濱,佔地878畝,中國十八大名陵之一。據記載,太昊陵自春秋時期便有陵,後世多朝不斷復新和擴建,今日的紅牆黃頂之建築風格為清乾隆時期所定,經歷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拜,盡顯歷朝皇帝對「人祖」的尊敬和追崇。

  伏羲氏十大功績造福萬世

  陵廟供奉的太昊伏羲氏是中華人文之祖,被譽為「三皇之首」,其十大功績被後人概括為:創造網、養犧牲、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治屋廬、以龍紀官,一改遠古人類的氏族群婚、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啟了中華文化之源。

  端午節當天雖然細雨綿綿,但前來伏羲陵祭拜的遊人絡繹不絕。傳媒學子們沿陵區中軸大道來到伏羲陵前,只見一株「耳柏」在樹幹上生出像人類耳朵的樹疤,樹幹條紋分明。相傳,伏羲氏專門用它來傾聽子孫心聲。在陵北的「蓍草池」,周邊欄杆上繫滿了祈願條,池邊的柏樹枝也不例外。

  在統天殿內,淮陽中學的應屆高考生韓夢瑤雙手合十,虔誠跪拜,祈禱考入西北大學。「每年高考的時候,我們學校的人都會過來祈禱一下。」韓夢瑤說,「都說伏羲比較靈,所以高考結束了就趕緊過來拜拜。」

  家離太昊陵200多里地的翟女士,多年來都會約上幾個香友前來祭拜。他們親切地把「女媧」稱為「老姑娘」,每次過來都要和她說說話,求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我家裏是種田的,希望收成能好,家人求個平安。」翟女士說,「我對老姑娘很有感情。」

  廟會每年吸引400萬人次

  在太昊陵,民間祭拜活動延綿千年,歷久不衰。據太昊陵管理處主任雷鐵梁介紹祭祀活動以每年初春二月初二開始最為隆重,歷時一個月的廟會每年能吸引約400萬人次;而逢農曆每月初一十五的大祭祀,吸引萬眾,場面盛大,不但成為健力士紀錄「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的廟會」,還列入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在太昊陵廟會上隨處可見「泥泥狗」,也稱「太昊陵狗」、「陵狗」,是廟會上出售的一種泥玩具,它們造型多樣,有斑鳩、蛇、蛙、獨角獸、雙頭狗等幾十種之多,吹之有聲。廟會的另一獨到之處在「擔經挑」,一種原始的祭祖悅神的舞蹈,「經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載歌載舞,吸引許多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駐足觀看,堪稱活着的歷史文化風景。

  據介紹,陵墓在春秋時期便已建立,宋太祖趙匡胤增設守陵戶及立陵廟。直至明太祖洪武年間遣官行視陵寢,復置守靈戶,經天順、成化、萬曆年間的幾度大加修繕,成為一座富有帝王宮城風格的陵墓。後再由清朝乾隆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漸成今日的恢宏建築,成為華夏人文最重要的古文物建築之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