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如今的大邱莊「香港街」金色大字仍在,但已添上了歲月的滄桑\大公報記者趙大明攝
1990年,大邱莊建起了一條「仿照香港式樣」的「繁華」商業街,長約一公里,可容納商戶四五百家。經營的商品多是些從香港等地進口的時髦貨,包括服裝、日用品、化妝品等,在當時來說可謂是奢侈品或高檔消費品。禹作敏親自手書「香港街」三個大字,金光閃閃裝飾在兩個街口。
在那幾年裏,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前往大邱莊採訪、參觀、學習、考察、「取經」的人群趨之若鶩,日均超過2000人,需提前十天半月預約,否則「恕不接待」,連泊車的地方也沒有。禹作敏在他仿照釣魚台國賓館的寬大別墅裏,盤腿坐在碩大的土坯暖炕上,身披「皮爾.卡丹」西裝,戴着法國名牌金絲眼鏡,腰紮價格過萬的名牌皮帶,一支接一支地大口抽着香煙,接待一批又一批來自四面八方的「朝拜」人群,施展他口沒遮攔、妙語連珠的口才。參觀者中,不乏各個省市區、國家部委或級別更高的領導幹部以及外國使節、名人政要。人們對這個「首富之村」充滿了好奇、驚愕、讚嘆,爭相一睹為快,並期望從中找尋到「芝麻開門」般的「秘訣」。
同一時間,大邱莊香港街亦聲名遠播,客如潮湧。對當時的內地居民來說,過境香港機會仍屬罕有,因此到大邱莊香港街,買上一兩件舶來品,也算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情。但其後,伴隨着大邱莊的衰微,香港街的人氣和生意也日漸蕭疏。
與大邱莊一道歷經沉浮後,如今的香港街亦已歸於平淡,成為一條普通的時尚商業步行街。它似乎更多地作為一個歷史符號存在,默默訴說二十多年前的那時、那人、那些功過。記者在採訪時看到,「香港街」三個金色大字尚在,但已添上了歲月的滄桑;當年「禹作敏」的落款不知何時已被剔掉,痕跡依稀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