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984年,溫州已是著名的小商品基地,催生民間錢莊蓬勃發展\網絡圖片
1984年9月30日,溫州錢庫鎮,一塊寫着「方興錢莊」的白底紅字木質招牌,豎立在橫街29號方家老宅,這標誌着新中國第一家私人錢莊誕生。開張當天,老闆方培林把幾疊手寫的借貸利率表張貼在大街小巷,不足三萬人口的小鎮一天之內都知道了方興錢莊開業。然而,僅掛牌營業了一天,便因銀行上門抗議,錢莊被迫轉入地下經營。直至1986年溫州被列為全國金融體制改革試點城市後,方興錢莊才重見天日。雖無改革之名,卻行了改革之實,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記者採訪了方興錢莊創始人方培林,聆聽他講述方興錢莊與「溫州金改」的故事。\大公報記者 王莉
方培林雖已年近70,但依舊精神奕奕,記憶力也特別好,他清晰地複述開辦錢莊的時代背景:1984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到「鼓勵農民投資入股,從事開發性的事業」。方培林認為,既然入股合法,那麼民間借貸中的利息也就合法,不再是不勞而獲。
開業一天即轉地下經營
於是,方培林辭去醫院的工作,向當地鎮政府提交了希望辦一家股份制金融服務社的申請,兩天後,當時的鎮委書記黃德余反饋說:「不要搞股份制,以免股東意見不一致生出麻煩,要辦就一個人辦,不要叫什麼金融服務社,乾脆就叫錢莊。」
在當地政府開明、寬容的態度下,「方興錢莊」開業了,方培林至今還記得當天第一筆業務是一位女士拿來了5000塊錢(人民幣,下同)要求存款。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一筆業務還沒辦完,縣上幾家銀行的負責人也都到了,而且對於錢莊的存在表示強烈抗議,迫於無奈,這個只經營了一天的錢莊被迫轉入地下。
「所謂地上,就是正大光明能將招牌掛在外面,把招牌收起來,放在室內了就變地下了。」方培林解釋道。
存貸方式比銀行靈活
儘管轉入地下,錢莊頑強地生存了近五年之久。當時,方興錢莊的存款利率比銀行更優惠,如長期存款:月息1.2%,3個月以上結算;臨時存款:月息1%,隨時存取;貸出款項:月息2%,視情況而定。而當時銀行、信用社的月息是:活期存款0.24%;5年長期存款為0.78%;貸款利率為1.5%。而民間高利貸高達3%至5%。錢莊的中間利率對存、貸客戶都充滿吸引力。
方興錢莊的試辦,是對傳統農村信用社體系和農村商業銀行體系低效率、高門檻、手續繁瑣、服務能力低下的一種衝擊,也間接推動了溫州金融試點。
因廣受歡迎,人行溫州市分行認為如果予以強制的手段取締,肯定會造成用戶的損失而產生社會的混亂,所以決定在錢庫鎮的銀行和信用社也實行利率浮動,改變以往服務方式,成為人行總行批准的全國第一個率先進行利率改革試點地區,以此形成銀行和信用社與私人錢莊競爭的局面。
人民銀行拒發金融執照
直至1986年,溫州被列為全國金融體制改革試點城市之一,方興錢莊又迎來了重見光明的機會。方培林回憶:「當時我又提交了申請材料,要求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及省市各級人民銀行准予設立民間金融機構。因為1985年中央1號檔明確提出『適當發展民間信用』。」
一個月後,時任溫州市委書記的董朝才對申請作了批示:「溫州市人民銀行,根據試驗方案,方培林應繼續辦下去,具體工作望你們聯繫。」由於和中央既有規定的衝突,方興錢莊一直沒有獲得人民銀行的金融執照,只有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直至1989年主動停業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