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7018米 中國鑽井創亞洲紀錄

時間:2018-06-04 03:16:14來源:大公網

  圖:6月2日,中國超級鑽機「地殼一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以完鑽井深7018米創亞洲新紀錄。圖為「地殼一號」整機系統\新華社

  【大公報訊】綜合新華社、人民網報道:吉林大學牽頭承擔的中國超級鑽機「地殼一號」2日正式宣布完成「首秀」:以完鑽井深7018米創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鑽井新紀錄,標誌着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與此同時,該鑽井還成為全球第一口陸上鑽穿白堊紀(距今6500萬年到1.45億年)地層的科學鑽井。

  當日,吉林大學組織召開的「地殼一號」萬米鑽機暨松遼盆地白堊係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松科二井現場交流會上,包括5位院士在內的業內科學家一致認為,「地殼一號」的研製及應用是中國深部探測計劃自主能力建設的重要突破,標誌着中國地學領域對地球深部探測的「入地」計劃取得重大階段性進展,為後續國家地殼探測工程的全面實施,探求地球深部奧秘提供了高技術手段。

  松科二井於2014年開鑽,目標是打穿松遼盆地白堊係,探索松遼盆地深部能源潛力,建立松遼盆地深部地層結構,尋求白堊紀氣候變化地質證據,研發深部探測技術。

  承擔松科二井鑽探任務的「地殼一號」歷經四年攻關完成,解決了中國深部鑽探裝備轉盤回轉速度低、設備自動化程度低、深部鑽探鑽頭壓力控制精度低的三大技術難題。

  突破高溫、「取心」難題

  同時,「地殼一號」還突破了高轉速全液壓頂部驅動鑽進、高精度自動化擺排管、高速度鑽桿柱自動擰卸輸送、高精度自動送鑽四大深部鑽探裝備關鍵技術,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深部科學鑽探裝備和配套裝置。

  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說,經過4年多的不懈努力,「地殼一號」萬米鑽機先後完成大直徑全面鑽進、取心鑽進、通井鑽進、擴孔鑽進等多項複雜工作,歷經5個嚴冬的低溫考驗,一次累計工作1163天,無故障時間利用率達97.63%,創造了國產同類設備的紀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李元元表示,「地殼一號」完鑽井深7018米,是亞洲國家實施的最深大陸科學鑽井,也是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成立22年來實施的最深鑽井;「地殼一號」累計鑽進進尺9843.67米,最高日進尺達265米,最快機械鑽速達28.8米/小時,分別創造了最高日進尺和最快鑽速的國內紀錄。

  「地殼一號」萬米鑽機研發的課題負責人、吉林大學副校長孫友宏說:「我國是世界鑽探技術的發源地。目前,我們通過『地殼一號』研發積累了關鍵技術,有能力為中國乃至全球深部探測做出更多的貢獻,發現更多的地球奧秘和油氣礦藏,造福全人類。」

  將研15000米鑽探裝備

  據悉,「地殼一號」相關技術成果已成功應用於中國低溫鑽機系列,中國首台可在零下55攝氏度作業的極地鑽機「極光號」已應用於俄羅斯北極圈亞馬爾高寒地區油氣勘探。同時,該項目成果還被廣泛應用於深部油氣鑽機和海洋鑽機鑽井包等,並大規模出口到阿聯酋、委內瑞拉、俄羅斯、美國等10個國家和地區。

  據了解,「地殼一號」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吉林大學已經着手「地殼二號」的設計研發工作,目標是實現15000米的鑽井深度,繼續向地球深部「進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