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盧靜怡廣州報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創新」青年交流會系列活動中的青年圓桌會議22日同時在中山大學舉行。來自會計金融、信息技術、法律和社工四個領域的大灣區青年,分享各自在大灣區的工作經驗及建議。
在香港安時利(中國)醫療有限公司工作的敖振銘表示,公司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研發脊椎側彎的手術機器人。由於機器人涉及在人體內植入金屬材料,在內地需要更繁瑣的資格認證。「在香港和澳門,產品只需要醫生簽名和相關證明就可以進入市場。在內地,一定要通過部門指定的認證才能進入市場。拿齊認證至少等三、四年時間,每一分每一秒對科創團隊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呼籲,大灣區發展在醫療領域能認可香港標準。
香港明匯智庫研究助理賴家智表示,去年調查發現,香港有超過一半年輕人不了解大灣區情況。他表示,目前在大灣區政策宣傳上,會計、金融、法律等專業服務的宣傳比較多,但針對IT信息技術領域的宣傳相對薄弱。
應增信息技術服務宣傳
他認識很多「技術宅」港青對到大灣區發展意興闌珊,希望可以有更針對專業領域的政策宣講。
至於一般年輕人又該如何參與大灣區?香港明匯智庫顧問暨嘉華表示,應該從最基礎的領域積累經驗,從培養歷練做起。然後港青可以依託內地政府和團系統等的支持,從而發揮香港的優勢,從小做起來,開展優勢互補的創業,尋找到「當地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
不僅香港青年希望融入大灣區,大灣區內企業也對人才求賢若渴。廣東萬丈金數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李廷威分享稱,公司與香港中文大學有交流合作,每年均有實習生到公司實習。他表示,作為大數據金融公司,香港在金融上很多領先的地方,希望與香港專業人才保持密切聯繫。「但大灣區現時的交流偏零散,未來有更常規化的青年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