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日,四川省在汶川縣映秀鎮舉行「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儀式/中通社
【大公報訊】綜合新華社、中新社、央視網報道: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1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會議致信。習近平指出,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舉世矚目成就,有關工作為國際社會開展災後恢復重建提供有益經驗和啟示。中國堅持以防為主、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全面提升綜合防災能力,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實保障。應邀進入地震災區的20多國外交官深切感受到災區新貌,對有關重建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績感到欣慰,紛紛表示留下深刻印象。
本次研討會由應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國地震局共同主辦,共設有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智慧服務、地區國際合作5個專題。40多個國家2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成都,共同研討如何與地震風險共處。國務委員王勇出席會議,宣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致信並致辭。
攻堅防震減災科學技術
習近平表示,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他強調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沒有止境,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科學認識致災規律,有效減輕災害風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習近平表示,希望各位代表圍繞本次研討會「與地震風險共處」的主題,踴躍參與,集思廣益,為促進減災國際合作、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建「一帶一路」地震預警台網
王勇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防震減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面對防震減災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思想和本次致信要求,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加快實現「三個轉變」,着力構建適應地震安全需求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防震減災科學技術、業務體系、服務能力和社會治理現代化,全面提升自然災害綜合防範能力。
王勇強調,應對地震等自然災害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中國願與各國加強交流合作,推動建立「一帶一路」地震和海嘯監測預警台網等高效協同機制,開展防震減災重大科學研究,創新社會多元聯動模式,攜手減輕地震災害風險,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共有7支國際救援隊和醫療隊奔赴四川支援救災工作。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也及時伸出援手,積極支持四川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際,俄羅斯、加拿大、新西蘭等20多國外交官、國際組織代表受邀走進汶川地震災區,感受災區新貌。
「今天是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日,我非常同情地震災區人民經受的災難,同時也很欣慰能看到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績。」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12日在成都參觀「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發展振興成就展時如是說。「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發展振興成就展用300多張照片、130多件套實物,展示汶川地震災區十年來發展振興所取得的歷史成就和城鄉面貌變化。
「三天前我在報紙上看到了汶川地震災區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數據,這些數據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俄羅斯駐華大使傑尼索夫說。新西蘭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孔思達曾多次到四川汶川、北川考察災區重建成果。「如果你不知道那段歷史,可能你去汶川、北川都不會覺得十年前這裏曾經發生過地震。」孔思達說,展覽結束後,他還會再次前往汶川,進一步了解十年來汶川地震災區重建成果和重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