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科技部部長萬鋼等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新華社
科技部部長萬鋼10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中,中國科技逐漸進入了並跑、領跑日益增多的歷史新階段。包括航天、深海、超算、核電等領域逐步走向世界前列;量子糾纏、外爾費米子、胚胎幹細胞等技術逐漸地產生了世界性影響。他表示,中國下步將強化面向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圍繞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等領域開展探索研究,並加快建設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大公報記者 周琳北京報道
「我這幾天看了一下《厲害了,我的國》,十分感動。」談及中國科技發展如何體現在惠民時,萬鋼指出,橋、水、陸、港,一大批基礎建設工程中科技創新都起到了作用,重大專項推動着移動通信、大飛機、新藥研製、傳染病防控等重點領域實現了重大跨越。而像高鐵、新材料、特高壓、風光水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產業快速發展起來,我們身邊都能夠感受到。科技創新在打贏藍天保衛戰、脫貧攻堅、人民健康領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去年科研支出達1.76萬億
科技部統計表明,2017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支出預計將達到1.7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這一支出佔GDP比重為2.15%,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
「中國的基礎研究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量子調控、鐵基超導、合成生物學領域步入世界領先行列。」萬鋼在回溯過去五年中國科創成果時認為,中國科技正在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尤其在基礎領域,包括深地探測、幹細胞、基因編輯等取得了重要的原創性突破;中國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也在快速增長,從2012年的499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823億元,增幅達65%。
談及「雙創」,萬鋼用淺顯易懂的共享單車講起了故事。他說,單車一直都有,但共享的背後是科技創新。導航定位有北斗、移動互聯有中國寬帶,還有第四代移動通信。包括治理亂停車用電子圍欄,這些都是中國科技計劃重大專項中產生的技術。
通過這個例子,萬鋼也強調將強化創新的源頭供給,提高雙創的科技含量,促進重大項目向社會開放,帶動產業發展、社會應用和創新創業。
加快量子信息實驗室建設
萬鋼指出,下一步中國將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聚焦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國家重大戰略,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同時,圍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強化面向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圍繞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等領域開展探索研究,並加快建設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