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暢通粵港澳大灣區創科人才互流渠道,將為其發展積攢實力/資料圖片
【編者按】從民間走向官方,從地方走向國家,從設想走向實踐,粵港澳大灣區的春天已然來臨。在陽春三月的國家最高議事殿堂裏,「大灣區」話題的熱度居高不下。來自粵港澳的代表委員紛紛反映社情民意,相關部委負責人積極給予回應,國家領導人專門作出指示,一場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調的智慧碰撞在會場內外激起迴盪。大公報從今日起推出「熱議大灣區」系列,通過採訪代表、委員和關注大灣區建設的港人、港青,探討香港融入國家大局、搭上發展「快車」的多種途徑,闡述大灣區時代裏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巨大紅利。
下班時分,香港科研人員吳池力從廣州南沙回到位於香港將軍澳的家時,電視新聞正播放着全國兩會的最新動態。看着新聞報道,他不禁想,什麼時候粵港澳大灣區會為科研提供更便利的政策?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着力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其中,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讓粵港澳三地科研和產業人士充滿期待。而在今年兩會期間,不少粵港澳代表和委員在遞交議案提案時都發現,大家不約而同地將「促進大灣區科技創新」作為題目。/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北京報道
在今年全國政協港澳委員聯組會議上,獲得首個發言機會的是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施榮懷,他是香港中華廠商會永遠名譽會長,這個身份讓他時刻關心在內地港商的經營情況。施榮懷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科技產業創新基地非常必要。
港需走多元化發展之路
施榮懷留意到,憑着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廣東不僅創新能力「節節攀升」,已基本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的水準,在內地經濟龍頭地位也得到鞏固。反觀香港,正面臨着產業發展瓶頸,亟需科技創新產業破局。
對此,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田北辰也表示,香港不能光靠地產和金融來「吃老本」,而需走上一條多元發展道路,加強科技創新便是其中一條光明大道。田北辰稱,香港要在科創上出成績,需要依託內地廣闊的市場。「如果沒有市場,單靠理論研究成果出色也無用武之地。」
「前沿技術不該在論文裏躺着,科研成果與產業結合,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新主意。」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副研究員吳池力博士對此也深有感觸。他指出,香港擁有豐富優質的大學資源,基礎科學在國際排名前沿,而大灣區內生產企業「一抓一大把」,但卻缺少基礎研究。「如果香港研發優勢與內地產品應用優勢結合起來,大灣區產學研成果可提升到一個新層次。」
簡化手續讓科創人才流動
但在兩地科研實際的合作中,卻是困難重重。「科研人員無法自由流動、科研經費不能跨境使用、內地稅收制度對來往粵港工作者徵收多重稅費……」吳池力表示,這些是阻礙兩地優勢互補的障礙。
東莞中銅電動汽車有限公司也面臨以上問題。該公司新能源汽車事業部副總裁謝丹稱,公司的研發部設在東莞,面向的是香港市場,由於粵港兩地僱員難以自由流動,因此結合內地研發優勢和香港市場的美好設想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我們研發的電動巴士,要送到香港進行各種測試,但香港懂這方面技術的師傅卻很少,現在我們只能抽調東莞研發部的20多名維修人員,每周輪流到港進行檢查。」
對此,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表示,民建聯建議在大灣區內成立國家級的科技創新中心。在這過程中,免除來自香港的原材料、設備和中間產品等的入口關稅,以降低研發等成本,為大灣區的創科產業提供更佳條件。
值得期待的是,港區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的議案和提案有望被採納,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制約因素也有望在今年取得突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將出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廣東省長馬興瑞在兩會期間回應大公報提問時也表示,將把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中心,今後還要在擴大開放、優化產業體系、留住人才等方面作出努力。
對於大灣區科技創新下一步該如何走,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也給出更詳細的思考。他說,在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方面,實現「優治理、錢過境、稅平衡、人往來」。同時簡化創新人才出入境手續,允許為粵港澳三地的科研人員辦理多次入境有效的訪問簽證,為外籍高層次人才簽發五年內多次出入境有效簽證,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和落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