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故宮文物醫院內工作人員悉心工作/資料圖片
文物保護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環。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6日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故宮文物醫院今年即將面向公眾開放,希望向世界展示中國是如何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讓文物延年益壽。同時,她也表示,中國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在文物保護方面不僅僅是故宮一所之力,應該在全國各地推廣文物醫院的落地。「包括香港在內,故宮希望能夠得到香港政府的支持,兩地聯合一起做好文物保育工作,讓中國更多的文物『活起來』」。/大公報記者 周琳北京報道
2016年,歷經兩年建設的故宮文物醫院終於揭開神秘面紗。故宮文物醫院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擁有「傳統文物修復技術」和「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前者包括古書畫的裝裱與修復、古書畫的臨摹與複製、青銅器的修復與複製、寶玉石的雕刻與鑲嵌、傳世漆器與木器的修復、古鐘表的修復、文物囊匣的製作和絲織品的保護修復技術等。是具有故宮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宋紀蓉稱,故宮博物院不僅珍視這些傳統工藝技術,對其開展有效的保護和科學化研究,同時也在不斷將自然科學發展的新成果引入現有的傳統工藝技術中。
宋紀蓉對大公報透露,故宮今年即將開放文物醫院,醫院中間有一個寬敞的長廊,兩邊都是修復區域。書畫、木器、漆器、金屬等多種文物的損傷均可在此修復。文物來到這裏真像病人走進醫院,也要「掛號」「分診」,「治療」完畢後再出院與觀眾見面。
宋紀蓉認為,一部走紅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加強了公眾對文物保護的認識。目前,故宮文物醫院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編制達200名。在採用傳統工藝保養修復文物的同時,故宮博物院還為這座全新的文物修復中心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故宮對於文物醫院的投入很大,有些儀器一台就是1200萬,比人體的CT機還要精密。」
借鑒港經驗讓文物「活起來」
說到文物醫院,主抓工作多年的宋紀蓉感受頗深。她坦言,中國作為五千年文明古國,各地都有眾多文化遺產,因而不僅僅需要故宮這一所文物醫院,要在全中國各地推廣文物保護。「每一天我們都有很多文物遺產受到自然的腐蝕,很多古籍沒有得到修復。我們希望讓全中國的文物都活起來。讓它們更多地展示在台前,甚至代表中國走入世界。」
讓宋紀蓉記憶猶新的是,2015年,國際文物修護學會首個培訓中心在故宮博物院成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特地前來揭牌。「她多次參觀過故宮文物醫院,對我們非常了解,我們非常願意兩地一起合作文物保護。因為香港文物保育工作做得很好。」
「在修復人才招聘上,我們每年都要招收20人,但這遠遠不夠。」宋紀蓉稱,我們希望在中國更多地建立文物醫院,包括香港,希望能夠得到香港政府的支持,讓兩地聯合起來。宋紀蓉說,故宮每年都有六七百件故宮文物進入文物醫院修復,隨着中國文化傳播力越來越強,人民大眾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更多的文物能夠「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