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張寶峰北京報道: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2月28日告訴《大公報》記者,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此次兩會將討論修改憲法、人事換屆等一系列重大事項。為此,剛閉幕的三中全會也顯得意義不凡。綜觀會議公報,諸多新論述都具有為新時代中國如何向前發展「把關定向」的奠基作用。
會議公報提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領導,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對此張希賢認為,中國特色政治文明是以黨的領導為核心,未來改革無疑將更加突出中國政治文明的本質特色。
回歸中國特色政治文明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在各方面都打開眼界,學習西方優秀文明成果。」張希賢認為,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照葫蘆畫瓢,甚至削足適履的現象,出現了一些把黨的領導弱化、把黨的形象矮化、把黨的建設放鬆等問題,所以依據三中全會公報,未來我們將主要糾正過去四十年在這些方面的偏頗,讓它回歸到中國特色政治文明的道路上來。
三中全會公報還強調,「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着力點……堅持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對於如何理解「協同高效」這一高頻詞,張希賢認為,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把黨和政府相關部門中的相近部門,以大部委制的思路進行整合重組,且以黨委或黨組作領導核心,突出黨委或黨組的作用和地位,這或將成為未來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三中全會公報還提出,「賦予省級及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增強地方治理能力」。對此張希賢表示,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割和權力比例方面,始終存在中央所佔權重較高的現象。依據三中全會的精神,未來地方上將可依據法律更加充分地行使權力,而中央與地方在權力分割方面長期存在的問題將得到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