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提升脫貧質量 讓民眾得實惠

時間:2018-02-23 03:16:27來源:大公網

  圖:湖北省宣恩縣人社部門舉辦專場「扶貧招聘」,為精準扶貧對象提供就業援助 資料圖片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近日表示,目前關注重點已從脫貧速度轉向提升脫貧質量。國家層面將進一步深化脫貧攻堅新舉措,拿出更多讓貧困群眾得到實惠。他並表示,將開展嚴格的考核監督,確保扶貧措施落到實處。有專家認為,打贏扶貧攻堅戰還要補齊「精神短板」,引導他們自覺樹立自立更生、豐衣足食的南泥灣精神,點燃致富理想,讓勤幹實幹成為主流。

  中共十八大提出「精準扶貧」戰略思想,五年來,全國累計減貧6853萬人,消除絕對貧困人口三分之二以上,年均減少1300萬以上,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3.1%。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攻堅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標和新征程。他強調,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貧困地區、貧困群眾首先要有「弱鳥先飛」的意識和行動。

  脫貧工作由打贏轉向打好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今年伊始曾表示,完成脫貧攻堅總體目標任務「問題不大」,今後脫貧工作將由「打贏」向「打好」轉變。但他同時指出,雖然五年來近70%的貧困人口已經消除了極端貧困,剩下的30%多的貧困人口脫貧工作將是最困難的部分。為確保扶貧數據真實、可靠,將在全國展開嚴格的脫貧攻堅成效年度考核,開展扶貧領域的腐敗和作風問題的專項治理。

  四川省布拖縣是深度貧困縣,在2018年的一次記者會上,縣委書記沙文特別提到,該縣脫貧工作的難點之一就是「看不見的貧困」較為突出,當地群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接受新觀念、新思想、新技術的速度慢,一些根深蒂固的陳規陋習積重難返。因而,解決看不見的「精神貧困」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執行副會長林嘉騋深有感觸。由於工作原因,年逾七旬的林嘉騋仍常常深入貧困地區考察。不少貧困地區百姓和地方政府領導都曾反映,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已產生了新的矛盾:有勞動力、思想開闊、勤勞的一部分人沒有被列入貧困戶,而一些具有勞動力的人卻爭做貧困戶。

  林嘉騋說,相比物質上的貧困,「精神短板」更應受到重視,有些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等、靠、養」思想嚴重,一旦遇到困難就找國家「托底」。「這樣的情況不僅給脫貧一線工作人員帶來困擾,也會讓那些靠勤勞致富的人心態受到影響。」

  「應通過產業讓群眾有工作」

  林嘉騋連任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總共提交300多份提案,大多被國家有關部門採納,比如放開二胎政策、關注農民工民生問題和反對公款消費茅台等。近年來,林嘉騋提出在脫貧工作中弘揚南泥灣精神,建議中央在扶貧中對勤勞致富加大宣傳,堅定群眾脫貧的信心,點燃致富理想,讓勤幹實幹成為主流。

  「精神短板」的存在既有群眾原因,也有幹部因素。林嘉騋指出,現在一線工作人員在對貧困戶建檔立卡的工作上十分辛苦,但他們更應思考的是建檔立卡後,如何將「輸血式」扶貧與「造血式」扶貧相結合。

  「直接的大包大攬、大水漫灌,也不會解決群眾的問題,應該大力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通過產業讓貧困群眾有工作、有工資、有社保,讓他們樹立用雙手創造財富的內生動力。」林嘉騋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