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培養世界首例體細胞複製猴

時間:2018-01-25 03:16:17來源:大公網

  圖:中國培養出世界首例體細胞複製猴「中中」和「華華\大公報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世界上首例體細胞複製猴「中中」,2017年11月27日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台誕生,至12月5日,第二隻複製猴「華華」誕生。這一重大成果於25日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以封面文章發表。「這標誌着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複製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中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研究團隊認為,這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等新藥的研發進程。\大公報記者 周琳北京報道

  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複製成功後,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複製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複製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沒有複製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體細胞」是一個相對於生殖細胞的概念,其遺傳信息不會像生殖細胞那樣傳給下一代。除精子和卵細胞及它們的母細胞外,高等生物細胞差不多都是「體細胞」。

  偏振光照明助「去核」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圓圖)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五年不懈努力,成功突破這個生物學前沿難題。辛苦的付出換來回報,孫強認為,複製猴的誕生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科學家在中國即將啟動的靈長類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的主導地位。

  近20年來,美國、中國、德國、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多家科研機構在此方面進行不斷探索和嘗試,但始終未能成功。孫強解釋稱,一個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供體細胞核在受體卵母細胞中的不完全重編程導致胚胎發育率低。同時,用作受體的卵母細胞數量有限,且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操作技術尚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在多年攻關中,孫強團隊克服了眾多技術難點,其中困難的一步是「去核」技術。孫強說,「猴子卵母細胞不透明,去核過程非常困難,所以我們使用了偏振光的方式給細胞照明。同時也要求研究人員對卵母細胞的注入速度極快。」

  匯聚世界腦科學人才

  孫強表示,體細胞複製猴的成功,將推動中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同時,以中國科學家為主導的靈長類全腦神經聯接圖譜計劃的實施和靈長類腦科學的前沿研究,將進一步使中國成為世界腦科學人才的匯聚高地。孫強稱,從理論上講複製猴後複製人也將實現,但從倫理和法律上看目前不可行,我們也呼籲相關立法盡快出台。

  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1月14日,美國俄勒岡地區靈長類動物園研究中心科學家宣布複製出第一隻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猴子,牠是名叫泰特拉(Tetra)的短尾猴。然而,泰特拉並非誕生自「體細胞複製技術」,美國研究團隊用一種叫「胚胎分裂術」的方式將泰特拉複製出來,在當時而言,這種方法曾用於複製牛,複製猴子尚屬首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