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日前出台,這一走廊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要承載區。圖為十一月深圳高交會上展示的「會飛」的汽車 資料圖片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近日正式印發,提出創新走廊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承載區,主要城市包括廣州、東莞和深圳,目標將在2050年,將創新走廊建成國際一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楊軍透露,創新走廊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硅谷帶」。廣東將發揮港澳科教和國際化優勢,與港澳共同參謀承接「國際大科學」計劃工程。他稱,廣東將在省級層面以平台、項目、政策和人才等方向與香港進行科創對接,科技創新走廊就是其中一個規劃。
大公報記者盧靜怡廣州報道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沿高速、城軌和鐵路等交通要塞布局,範圍包括廣州主城區、東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區,長度約180公里。13日至14日廣東組織媒體走訪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其間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郭壯獅表示,廣州高等院校資源豐富、科研機構密布。深圳又高新技術企業集中,產業創新能力強。東莞擁有一批製造業企業、產業轉化能力強。「廣州、東莞和深圳三個城市各有分工,未來將實現互補和錯位發展。」
設一廊十核多節點
據介紹,創新走廊格局設「一廊十核多節點」。「一廊」指是依託交通通道,穗莞深連成一個產業聯動、空間聯結、功能貫穿的創新經濟帶。「十核」則是走廊範圍內創新能力和潛力最強的十個區域。多節點則是有一定創新基礎的區域,其中37個節點由市級層面對接。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推進,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科技創新合作。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楊軍表示,在大灣區規劃下,以科技創新走廊與香港進行合作,將比過去更為深入。對於備受關注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工程,楊軍透露,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已有核科學、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等重點基礎設施,這些領域有望承接國家級工程。目前,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已擁有2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6家國家工程中心,集中布局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東莞散裂中子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深圳國家基因庫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楊軍還表示,將借助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與香港合作發展,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內知識創新能力將得到加強。「香港有五所國際排名前一百的高校,在國際科技創新領域有底氣。」楊軍說。
加快落馬洲河套區開發
除「國際大科學」計劃工程外,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還將推動廣州、東莞、深圳三地科技計劃項目向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開放,共同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共同搭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平台;強化廣州、深圳、東莞與港澳開展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共建高水平的技術研發機構和人才培養機構。此外,包括共同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澳門夥伴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創新基地。探索設立雙向雙幣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加快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開發,建立港深科技創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