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張寶峰北京報道:政論專題片《為了公平正義》27日播出第三集《保證司法公正》。本集紀錄片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展現了十八大以來,一項項關乎「公平正義」的改革頻繁出台,由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律師群體以及廣大群眾等一起構成的「法治共同體」不斷融合,公眾日益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陽光。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而冤假錯案無疑是公平正義之恥。十八大以來,呼格案、陳滿案等一系列冤假錯案得到有力糾正。但是相比糾正冤假錯案,更為重要的無疑是如何有效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十八大以來,加強庭審實質化、排除非法證據、加強群眾監督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穩步推進,有力防範了冤假錯案的發生,保證了司法的公平正義。
近年來,互聯網科技發展迅猛,有效利用先進的科技與媒介推進信息公開、維護司法公平,也成為中國多地司法機關的共同選項。近年來,深圳檢察院開始利用「兩微一端」發布信息,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有一次,我看到一條網友留言,他說『為什麼一個人可以被判兩次緩刑?』」。深圳檢察院這名工作人員隨後立即向上反映此事,同時聯繫這位網友進一步了解情況。最終這位網友所反映的情況被證明屬實。檢察機關通過啟動審判監督程序,使案件得到改判,當事人由「緩刑」改為「三年實刑」。
2016年7月1日起,最高法所有公開開庭案件,原則上都通過互聯網直播,各級法院直播庭審超過60萬次,觀看量超過20億人次,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裁判文書超過3000萬份,訪問量近百億人次。如今,司法信息公開已經成為中國司法領域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