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北京篇)/為什麼新疆塔城又添書香\葉 梅

時間:2025-08-28 05:02:09來源:大公报

  圖:「絲綢之路」新疆.塔城文學館。

  從新疆塔城飄來的書香,先是從擅長講述的作家何建明筆下領略到的。前幾年有一次在北京的文學會上,見到臉帶疲憊之色的何建明,他說剛完成一部關於「大飛機」的長篇報告文學,都以為他會休息一段時間,卻沒想到時隔不久,就又聽說他去了新疆塔城,行走在那片遼闊的大地上,深入採訪多日,後來創作了長篇報告文學《石榴花開》。

  這部作品讓我們一下子走進了塔城。何建明用真實的筆觸與飽滿的情感,書寫了塔城地區維吾爾族的「愛心媽媽」,對祖國一片赤誠的「升旗手」,創辦「牧家樂」的漢族幹部范博昌、為戰友守墓近五十年的戍邊英雄張秋良,還有「榆柳一家親」的兄弟情深,遼寧對口援疆的傾力付出……塔城地區數十位民族團結典範的事跡得以文學的表達,書中不同民族、性格鮮活的人物,如同塔城的代言人,以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展示出塔城的美景。書香吸引着眾多讀者走進新疆,走進塔城。

  塔城為古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這座地處新疆西北邊陲的城市,在歷史長河中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絲綢之路上舉足輕重的關鍵驛站,古時被稱作「塔爾巴哈台」。在一些古籍中多有涉及。絲綢之路中的「阿勒太道」,從鄂爾渾河、色楞河上游出發,翻過杭愛山,穿過科布多盆地,越過阿勒太山,一路向西直抵塔城,隨後通往塔拉斯河中地區。這條路線在古代就已存在,到了元代以後更是暢通無阻。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繼伊犁之後,塔爾巴哈台被清政府增闢為新的官方貿易點,來自祖國各地織工精美、質地優良的綢緞和茶葉等大量貨物匯聚於塔城,與當地的遊牧產品進行交易,使塔爾巴哈台迅速崛起為全疆第二大貿易中心。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年),清朝政府與沙俄政府簽訂了《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塔城巴克圖口岸對俄(蘇)官方貿易正式開啟。近代以來,因鐵路運輸的便利,東西方商貨經塔城順暢流通,塔城由此更成為中國北方連接中亞、西亞的重要商道中轉地。

  清代乾隆年間,曾先後擔任過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編纂官的祁韻士、洪亮吉都曾來到西北,並撰寫遊記《西域釋地》、《天山客話》等,記載了途經塔爾巴哈台的見聞,包括民俗、自然景觀及邊防狀況。祁韻士在《西域釋地》中寫到塔爾巴哈台的重要山脈及其位置,展現出當地山脈縱橫的地貌特徵,指出:「烏魯木齊境當孔道為往來之總匯,塔爾巴哈台界接外藩為北路之邊圉」,可見塔爾巴哈台地處北路邊疆,與外藩相接,戰略位置的重要。

  每一個地名都含有故事。

  塔爾巴哈台,蒙古語意為「旱獺出沒的地方」。可以想像,在久遠的時光裏,塔爾巴哈台山的緩坡與草甸間,一隻隻憨態可掬的旱獺從洞穴中探出腦袋,圓滾滾的身子在陽光照耀下的草叢裏穿梭、嬉鬧。牠們頻繁的活動,讓蒙古族的先輩們賦予這片土地生靈活躍的名字。橫卧在邊疆的塔爾巴哈台山,綿延數百公里,最高峰達二千九百九十二米,以其廣袤與深邃訴說着滄桑,默默守護着一方疆土。

  顯然,塔城就是一部翻開的大書,那漫長絲綢之路的印跡就是一行行抹不掉的文字。那些往來於巴克圖口岸的商隊,馱運的不僅是茶葉與呢絨,更有各種文字的譯本與手稿,字裏行間散發着當年的墨香與駝鈴的餘韻。那些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和民歌,又像額敏河水長流不斷,勒勒車輾過戈壁,冬不拉、馬頭琴與手風琴的演奏越過草原,進入文學藝術的殿堂。

  如今的塔城,依舊延續着絲綢之路驛站的開放傳統,擁有二百六十多年通商歷史的巴克圖口岸,在新時代「一帶一路」的構建中,成為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及中亞各國便捷通商的關鍵口岸,被稱作「中亞商貿走廊」。塔城地區憑藉其公路、鐵路、航空全方位覆蓋的交通網絡,使得這顆絲綢之路上的明珠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皚皚冰川下的塔城洋溢着勃勃生機,市區裏的雙塔公園古樸寧靜,千泉湖廣場、文化廣場遊人如織,受到全國人民喜愛的「新疆舞」在此更是早晚歡騰。近年來,塔城市見縫插綠地建起了近二十處「口袋公園」,一條條綠陰下的小徑,讓市民可以「三百米見綠,五百米見園」,家園就在花園裏。

  塔城的朋友兩年前來到京城,告訴我們,在塔城地區師範學校內,有一幢建於一九五六年具有特色的建築,將以「絲綢之路」為設計靈感,改建成文學館,並邀請王蒙、吉狄馬加、何建明、劉亮程等九位作家成為該館的「駐館作家」,我有幸受邀為其中之一。讀了《石榴花開》,就好像走進了塔城,而當得知關於建立「絲綢之路──新疆.塔城文學館」的創意之後,更是覺得有一條文學通道從那駝鈴迴盪的絲綢之路,翻越塔爾巴哈台山的雪線,通往了四面八方。

  在籌備建館的幾年時間裏,我不時接到塔城文聯的電話和短訊,從收集作品到分析介紹,從改造老建築到策劃布展,那些既是文學工作者又是作家的朋友,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為建文學館可謂嘔心瀝血,不辭勞苦。而當地文學隊伍也已蔚然可觀,不斷有佳作問世。

  七月二十九日,「絲綢之路」新疆.塔城文學館正式開館。經過改建的文學館以絲綢之路為設計理念,波浪形穹頂像是蜿蜒的長路,又像是飄動的絲綢,其建築風格及美學價值備受認可,先後榮獲二○二四年內地設計大賽金獎和二○二五年巴黎國際設計大賽提名獎。在這座曾見證時代風雲,如今又別開生面的文學館裏,設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創作工作室、微型書店以及文化體驗區,陳列着駐館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攜帶着風格各異的文學氣質,融入到絲綢之路的書香之中,成為塔城文化的新地標。

  當人們由此眺望那延展於大漠邊關的絲綢之路時,會在阿肯的琴弦上,手風琴的樂聲裏,各族兒女相視一笑的默契中,領略到更多的書香,以及那大漠邊關山川草木的珍貴記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