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總理來視察的照片被張世榮珍藏 大公報記者丁春麗攝
【大公報訊】記者丁春麗山東報道:「我們是七月二日從棚戶區搬來新家的,我也不知道怎麼讓總理知道我有了新家!」78歲的張世榮拉着記者參觀新家。桌子上擺的那幅照片,正是李克強總理今年四月視察濟南經十一路棚戶區時在她家拍的。
張世榮回憶,當時她指着自家因為漏雨而裸露葦草的屋頂給總理看,總理承諾「我們會盡最大努力,早日讓你們住上新樓房,過上新生活。」然而,她根本沒有想到自己這麼快就搬進了樓房。因為年紀大了,張世榮沒有選擇回遷房而是選了現房,與她一起搬來的還有棚戶區的四五家鄰居。
1975年,張世榮和丈夫帶着三個兒子搬進了只有24平方米的單位宿舍,一住就是42年,三個兒子也都在這裏娶妻生子。人多住不下就在旁邊加蓋了兩間房子,共四十多平方米的低矮平房裏最多時住過九個人。每戶沒有單獨的衛生間,屋子裏一年四季都黑乎乎的。最難過的是冬天,取暖只能用煤炭爐子。張世榮和丈夫,以及兒媳婦和小孫女都曾因煤氣中毒被送往醫院搶救。這之後,他們晚上再也不敢生火,最冷時只能多蓋幾床棉被。
新家離原來棚戶區的家僅有兩公里,亦位於中心城區。房子在19層,兩室一廳共79平方米,只有她和老伴兩人住。新家光線好,有空調,有單獨的衛生間,還可以隨時洗澡……張世榮細數着新家的好,一臉的滿足。
濟南槐蔭區振興街街道丁字山社居委會主任盛莉表示,經十一路棚改項目涉及近5000戶棚戶區居民,僅其負責的社區就有1235戶。日前,該項目安置房工程已正式開工,回遷時間提前至2018年底。
棚戶區改造既是彌補歷史欠帳的民生工程,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還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數據顯示,2013-2016年,全國共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棚戶區改造和公租房2485萬套,改造農村危房158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