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廣州、瀋陽等多地接連推出新一輪樓市調控措施,進一步遏制投機型需求,突出房屋居住屬性。專家指出,近年來樓市伴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房價上漲過快、投資屬性突出、金融風險增大等諸多問題。因此,加快形成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是未來各地樓市調控措施的真正航向。
樹不能長到天上,房地產價格也一樣。若房屋在投資屬性的主導之下上漲過快、漲幅過大,久而久之就會帶來各種各樣的風險和隱患。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房地產庫存總量仍在高位、相關部門槓桿率水準提升較快,加之房地產行業抗風險能力整體較弱,房地產泡沫風險仍需警惕。如今,在調控政策之下,樓市開始回歸理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在國內70個大中城市中,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同比平均漲幅均連續9個月回落。
如今各地推出的樓市調控政策不僅更細更實,而且調控日益觸及樓市自身存在的深層問題。例如,為限制炒房空間,福州市要求各房地產開發企業按照經營性土地出讓合同約定的開、竣工時限要求加快商品房專案開發建設。
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7)》中也給出4個重點:一是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將城鎮戶籍人口與公益及建設用地指標掛鈎,提高土地在全國範圍內的集約利用。二是提高中小城市吸引力,形成包容性強、綠色低碳城市網路。三是加強住房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四是積極發展長期公共租賃住房,穩定和規範住房租賃關係。
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經濟貿易系教授何維達表示,未來的長效機制必將是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設計「組合拳」,如加大熱點城市土地供給、以財稅手段提升房屋持有成本、完善產權制度體系設計等。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