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南興安二戰遺址控訴日軍暴行

時間:2017-07-22 03:16:30來源:大公網

  圖:「范長江行動-2017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參訪團來到南興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探訪當年日軍修建的碉堡遺址\大公報記者王月攝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標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十年來,硝煙雖已遠去,國恥永難忘懷。15日,「范長江行動-2017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參訪團來到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南興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當年日軍修建的碉堡遺址進行實地探訪。陰森可怖的層層壁壘、慘遭虐殺的中華同胞、不堪回首的慘痛記憶,所有這些不僅與遺址周遭的秀美風光形成強烈對比,更給港生們的心靈帶來空前的巨大衝擊。\大公報實習記者 陳展康、李嘉韻、黃璟瑤阿爾山報道

  鬱鬱葱葱的樹林,啁啁啾啾的鳥鳴,如果不是「南興安二戰遺址」的大牌子突兀地佇立在這裏,人們一定會沉浸於大自然魅力無窮的造化。在環綠之中,一樁灰白色的碉堡顯得分外扎眼,透着狡黠的射擊孔、窄小眼似的觀察窗、陰冷的地下室、煞白的外立面,所有這些無不向人們述說着一段段慘痛往事。

  遺址中有一段長度超過3000米的隧道,隧道兩端各建有一座堡壘。堡壘面積為600平方米,共有五層,裏面有執勤室、彈藥庫、宿舍、衛生間、倉庫和浴池等。特別的是底層有一間發電機室,地下暗藏着一個棺材長度的水役間,用來奴役不勝勞力逃脫的勞工和嘗試抗命的勇者。

  地下室氣溫極低,夏季時的溫度在零度以下,冬季更會達到零下五十度的極低溫。遺址管理員告訴記者,當年,日軍先是把勞工放在噪音極大的水役間中,待勞工不勝負荷時才把他們拉出去,繼續無盡的伐木和建鐵勞作。

  日籍老兵曾至此灑淚致歉

  堡壘外層設有100多個瞭望孔和射擊孔,用來監察勞工的一舉一動。發現異常時,日軍的處理手法是直接一槍打過去。當時的中國同胞每時每分都處於死亡的威脅下。身處堡壘中,雖然已然遠離歷史,但只要閉上眼,彷彿就能看見堡壘外河流裏流淌的鮮血,聽到地下水牢裏傳來的陣陣哀嚎。

  管理員介紹,侵華戰爭時期,日本人侵略阿爾山的主要目的是掠奪天然資源。由於日本較少生產木材,具有豐富生態資源的阿爾山便成為日本人侵略的目標。

  基地附近可看到當年被日軍砍伐過的樹樁,高約80公分,而遠處中國政府砍伐後的樹樁只有大約30-40公分。原因在於截取較短的木材方便日本人盡快運回日本作建築用途,而士兵亦可站立砍伐,方便快捷。相反,中國在建國後為保育阿爾山森林資源,在樹身較低處開始砍伐,這樣有助減少浪費木材,具一定的保育作用。

  自90年代起,南興安二戰遺址開放予公眾參觀。當被問到什麼時候開始了解到日本侵華的歷史時,在白狼鎮土生土長的孫先生表示,自己長大後才透過遺址裏面的文字、設備以及遺留下的工具切身地了解到日本侵華的事件。孫先生說,每逢抗戰紀念日,當地官員、黨員以及民眾都會在遺址內舉辦悼念活動。

  孫先生回憶,1998年曾有一位曾經參與侵華戰爭的日本老兵帶着多年前遺留下來的軍事地圖,來到了南興安二戰遺址,向當時死去的中華同胞留淚鞠躬,誠意致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