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上海戲曲學院老師在香港教授戲劇 資料圖片
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創會會長姚榮銓先生雖然不再年輕,但工作時間表仍然排得滿滿當當。二十多年前創建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希望以文化交流為落腳點,旨在促進人心回歸,姚榮銓頻繁往返於兩地之間,為文化交流做聯絡和接待工作。姚榮銓說,希望內地和香港傳媒業未來能通力合作,講好中國故事。
終於見到姚老時,他剛風塵僕僕地從北京趕回上海,滬港文化交流協會策劃的「一戲一書慶回歸」活動前不久成功在京舉行。談起香港回歸祖國即將迎來二十周年,姚老特別感慨─二十多年前,身為上海《新民晚報》記者的他受命赴港工作,正是為了迎接回歸。此後,因着難得的機緣,他開始致力於香港與內地,特別是與上海的文化交流工作。「當年成立協會,以文化交流為落腳點,也是受到了香港朋友的指點─旨在促進人心回歸。」
方召麐倡建文化交流協會
「一次偶然在《明報月刊》封面上看到了國畫大師方召麐先生的專訪紹介。」考慮到方先生是張大千、錢松嵒的傑出女弟子,在海內外又有廣泛的影響力,姚老便萌生了邀請她回到上海舉辦「迎回歸」畫展的想法。也是在曹景行、潘耀明等舊雨新知幫助之下,他與方老先生一見如故。此後,在《新民晚報》社、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和香港匯光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參與下,《方召麐近作展》於1997年5月成功在上海美術館舉行。
《方召麐近作展》作為上海迎接香港回歸的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也成為當年滬港文化界的一大盛事。而之後,也是在方先生的首先倡議,邀請到一批知名人士共同發起,於1998年成立了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協會的取名是方召麐和李和聲的共同創意,方老博古通洋還親自為協會題寫了LOGO,翻譯了英文名稱。」
姚老說,在港的工作得以順利展開,離不開一批香港愛國愛港人士的鼎力支持。這些「貴人」大多早年隨家族由內地赴港,受傳統文化浸潤很深,因此儘管此後都曾遊學海外,亦在港英治下生活多年,仍然不忘中華文化的根。方召麐先生就說:「台灣肯定『獨』不起來,因為兩岸同文同種。」
多年來,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在內地和港澳地區主辦和協辦了一系列有影響的文化活動,受到了內地和港澳社會各界關注。如為迎接澳門回歸,協會促成了澳門中樂團參與1999年首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前不久又襄助李和聲、顧鐵華兩位熱衷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先生,去促成了上海戲劇學院專家定期赴香港中大參與該校推出的京昆課程授課等等。
推大世界與西九中心合作
二十年來,香港朋友對祖國和中華文化的日益認同。但在他看來,這還只是開始:「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實做細。」特別是他熟悉的傳媒業,內地與香港還可以「通力合作、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談起近年來協會的其他工作,姚老也事無鉅細都記在心裏。在採訪間隙,姚老的手機不停作響,屏幕上也不斷跳出微信留言。細聽下來,每一個電話,每一條微信,幾乎都是一個新的交流活動在等着他做工作:加強少年體育交流,推動上海大世界赴港與在建的西九戲曲中心展開合作,與上海法學家企業家聯會續簽合作協議,有利於加強兩地法律界企業界的溝通,更好保障港商在滬、滬商在港的發展得到法律援助……還有近期,隨着回歸紀念日的臨近,一些滬上的藝術家要赴港舉辦展覽也請他幫忙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