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鄧玉林教授(左)團隊與美方工作人員在美國肯尼迪空間中心/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中美航天合作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曾有過「蜜月期」,但在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雖然中美兩國的整體合作水平不斷深化,航天合作卻陷入冰點。
近20年,中國航天跨越式發展,載人航天、探月深空探測多點開花。美方卻不斷指責中國竊取航天機密,完全關閉官方合作管道。2011年,時任美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一小組委員會主席的沃爾夫,發起被稱為「沃爾夫禁令」法律條款,明確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或白宮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本法案所劃撥的任何資金用於與中國政府或國有企業開展交流,NASA也不應使用任何資金接待中方人員。因為這條禁令,NASA曾在「奮進」號航天飛機最後一次升空時取消中國媒體的採訪證,也曾拒絕中國科學家參與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項目會議。
沃爾夫議員在2013年底宣布退休,這成為當時中美兩國航天科學家們奔走相告的好消息。但是,陷入冰點的兩國航天合作,並沒有因此產生太大改變。2016年10月,第二次中美民用航天政府間對話在華盛頓舉行,雙方就太空碎片等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切實的航天領域合作仍是敏感話題,「沃爾夫禁令」依然有效。
隨着中國航天技術及空間科學水平的提高,特別是中國太空站計劃的實施,加強航天合作已成為中美兩國航天界的強烈呼籲。鄧玉林教授團隊項目的升空,已成為未來中美更加深入航天合作的新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