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9世紀30年代的騎樓老街 /資料圖片
作為海口歷史文化名城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海口騎樓老街以「現今內地騎樓建築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於2009年入選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海南島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海口騎樓老街也成為當今海南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文化地標。徜徉在騎樓老街,恍若置身於海口濃墨重彩的歷史畫卷之中,耳邊回響的是騎樓餘韻悠悠的深情吟唱。/大公報記者 何玫
海口騎樓老街主要分布在老城區,集中在中山路、得勝沙路、新華北路、新華南路等12條街區,總長3900多米,佔地面積121.3公頃,是目前內地存量較多和保留較好的南洋騎樓老街之一,見證着海口的百年滄桑。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咸豐八年(1858)「天津條約」簽訂後,海口成為對外通商口岸,「水巷口」港附近的幾條街區變得繁華起來,早年瓊州府、縣的文武官員、科舉考員、商家民眾及遠赴南洋的瓊籍僑民大都從水巷口港乘船出入。
瓊僑回鄉興建
海南島許多下南洋謀生的人,在異國他鄉打出一片天地後葉落歸根,回鄉建屋安老終生。歸僑們亦同時帶來了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築樣板。「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騎樓逐漸形成了獨有的社會文化地域特色。
海口騎樓最早出現於19世紀40年代末,即博愛路與東西門市場交界處四個路口各建一座的「四牌樓」,之後沿着幾個不同方向延伸,規模雖日益擴大,樓層卻都只有二、三層。
騎樓建築風格總的立面造型特徵為「中西合璧」,主要有中國傳統式、古羅馬券廊方式、巴洛克式等,其白色外牆上的浮雕有西方天使、聖母圖案,也有中國龍鳳呈祥、梅蘭竹菊的傳統圖案,許多建築至今仍保留着七、八十年前的木製百葉窗或彩色雕花玻璃窗,而走進屋內又會感受到濃郁的「中國味」:玄關、照壁、屏風、中式院落、廂房……可謂東西方文化交融薈萃。
商貿發達「九八行」興盛
當時的海口商貿發達,而當時有一種代理行業叫「九八行」。由於海口是海南島水陸交通樞紐、島內土特產集散地,因此代理業盛行,各縣商販收購土特產運來海口,由代理商行提供場地銷售和飲食起居等服務,貨物成交後,所得款項由貨主和代理行按98:2的比例進行分配,「九八行」就是因這種分配方式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