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08年以後,來陝西的年輕港人開始增多,王海虎希望通過介紹陝西能喚起他們的文化認同\資料圖片
每一次踏進香港,陝西人王海虎都會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這不僅是因為20年來他頻繁往來於兩地的緣故,更是因為自學的一口地道粵語,使他很容易就能融入到香港的生活。從導遊到旅遊項目負責人,再到旅遊創業團隊的領導者,雖然身份不斷變換,王海虎的重心卻始終沒有離開過香港。20多年來,他帶領兩地遊客穿行於陝西的厚重歷史與香港的現代時尚之間,領略不同的風景,了解不同的文化,從而搭起一座陝港交流的連心橋。\大公報記者 張仕珍、李陽波
1996年,剛剛畢業的王海虎成為了旅遊大省陝西的一名導遊,一次接待廣東團的偶然機會,他開始迷上粵語,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為了學習純正的粵語,他利用閒暇時間多次赴廣州學習,很快便掌握了一口流利的粵語。
香港打開了另一扇窗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舉國同慶,敏銳的王海虎建議其供職的旅遊公司增設粵語導遊,專門服務越來越多赴陝旅遊的香港遊客,一年後,王海虎在西安接待了他人生的第一個香港旅遊團。「第一次全程用粵語接待香港團,很難開口,但必須勇敢地說。」王海虎告訴記者,當時他緊張得滿頭大汗,但是也是那次經歷,港人的包容、鼓勵,以及對自己的幫助,讓自己時至今日依然感恩。「內地人學粵語起初肯定有很多發音不準,但即使我說得再不好,團裏的香港遊客都始終給我一張笑臉,給我一個鼓勵的眼神。」王海虎說,有些遊客甚至把他不標準的發音都記錄下來,等到休息時間私下幫他糾正,還有客人在五天的行程中給他總結了幾大張粵語發音表,逢吃飯時就給他講解,那幾日的經歷讓王海虎終身難忘。
王海虎清楚地記得,一位香港遊客在回港後還給他寫來感謝信,鼓勵他終身堅持學粵語,並給他寄了一本英文字典,上面還附了一句話:語言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說起自己第一次去香港時的情景,王海虎形容「就像進了大觀園」,那次在香港,王海虎亦暗暗下定決心,這輩子的工作和事業都以香港為主了。
歷史責任感是最大動力
工作多年後,王海虎已身為陝西省旅遊形象大使,赴港推介已成為他的主要工作之一。不管是在陝西還是香港,他都始終以講好陝西故事為己任,因為在他的心裏,有着一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感。
「最初來陝西的香港遊客,以長者為主,他們大多是為了一種情懷而來,想看看祖國的變化。」王海虎說,2008年以後,來陝西的年輕港人開始增多,家庭遊數量明顯增加。「香港很多家庭並不是很富裕,但是父母大多會帶孩子到北京和西安旅遊,為什麼會選擇來西安?就是想了解祖國的歷史。」王海虎說,每次接待這樣的遊客,他心裏都感覺到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感,而與掙錢無關。他總是希望在短短幾天的時間裏,將自己知道的所有陝西故事講給遊客聽,喚起更多港人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對炎黃子孫根的認同。
與香港遊客多年的交往,也讓王海虎對香港有了特殊的感情。在他心中,是港人幫助他實現了人生的另一個高度,因此,做旅遊的他也總想着要給香港輸送一批遊客。
2012年到2013年,王海虎開始組團赴港旅遊,短短兩年時間,他組團超過2萬名遊客去香港旅遊。「帶團赴港,我始終抱着對港人的感恩心態,希望進一步推進兩地文化旅遊的傳播和互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