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回歸之後,羅湖橋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 /資料圖片
1997年6月30日,許揚徹夜未眠,參加英方告別儀式後,他在香港會展中心親眼見證了香港主權交接這一歷史性時刻,這是他人生經歷中最重要的二十四個小時。從1990年到2000年,香港回歸前後的十年間,他作為深圳市政府在香港的經貿代表機構負責人,擔當着深圳市與香港特區聯繫的橋樑。「港人是我最好的老師。」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許揚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最好的「練兵場」。/大公報記者 熊君慧
「我職業生涯中的經營能力、市場觀念都是在香港打下的基礎。」作為深圳駐港窗口公司深業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深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許揚曾為深圳和內地其他地區引進香港資金、技術、項目及現代化管理經驗做出過巨大貢獻。
內地企業走向國際化「橋頭堡」
1990年8月,他臨危受命掌舵香港深業集團,自言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學習和廣交朋友。「學習香港的法律制度、西方會計制度、香港公司法、金融法等,這些在內地都是不經常接觸的。公司經常請一些香港專業人士講課,讓我們受益良多,我們學會了在香港經營企業,也結交了很多政商兩界的朋友。」
在港10年間,許揚對深業集團進行大幅度調整,一是在公司內部大量聘用香港員工,使深業集團具有真正的港味;二是促進企業轉型,從早期的以貿易為主,轉向地產、實業投資發展,並開始在深圳乃至全國布局。1997年3月7日,深業控股(現稱深圳控股)在港交所上市,成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深圳企業。在許揚眼裏,香港市場國際化水平高,是內地走向國際的重要窗口。許多內地企業將香港作為走出去的「橋頭堡」,通過吸納香港人才,學習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吸引國際資本,最終完成企業國際化轉型。
港企成外資進入內地「紐帶」
除了學習香港先進的管理模式,港人敬業的態度同樣令許揚印象深刻。他回憶,1997年,深業集團的一位香港女員工因要結婚提出辭職,卻仍然堅守工作崗位到最後一分鐘,「這位員工周一結婚,周六下午六點才離開辦公室。」「香港人是我的老師,除了專業知識外,他們的敬業精神最值得我敬佩。」許揚感慨,改革開放30多年,廣東人的務實肯幹、開放包容的精神也是深深受到香港的影響,無論從官方還是民間,都已經將香港作為最好的老師。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港資以及通過香港進入內地的外資,佔國家利用外資總量的41%,香港成為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許揚稱,港企是外資投資內地的重要「紐帶」,許多外企是通過港人、港企才開始了解內地、走入內地市場。1992年,深圳首次以國際公開招標形式有價出讓土地使用權,對深圳黃金地段蔡屋圍地王公開招標。時任深業集團董事長的許揚看準這個項目,決定聯絡日本着名建築公司熊谷組(香港)有限公司與深業聯合參加投標,當時正是港商于元平促成了這次合作。
許揚介紹,深業此前與熊谷組有過幾次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蔡屋圍地王的項目經多次與熊谷組的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港人于元平商談,促成了熊谷組參加投標和建設,合作過程同樣順利。1997年4月30日,當年的亞洲第一高樓深圳地王商業中心隆重開業,20多年過去了,這座雄偉壯麗的建築至今仍是深圳的標誌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