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蟳埔女人頭上的「簪花圍」/大公報記者蔣煌基攝
蟳埔村靜卧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曾經是無數遠洋商船的出發地。「盤頭簪花圍、身着紅裾衫、腳踏雙木屐」的蟳埔女是蟳埔村特有的文化符號之一。
「有人說蟳埔村民是阿拉伯人的後裔,簪花圍源於中亞婦女戴花的習俗。」蟳埔姑娘、九零後「海歸」王秀梅介紹,蟳埔女人們將頭髮盤成海螺狀,將各種應季鮮花串成一串串,一圈一圈圍在髮髻上,五彩繽紛,俗稱「簪花圍」,美名「頭上花園」。
王秀梅介紹,蟳埔村與阿拉伯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蟳埔女最喜素馨花,她們頭戴的鮮花多來自附近的雲麓村,這個村莊的村民是一名姓蒲的阿拉伯商人的後裔,他們至今仍保留着種花的傳統。但王連茂說:蟳埔人的來歷不清,族譜也寫不清楚,在當年文化的大交融中,留給泉州很多謎一樣的現象待解,蟳埔就是一例。
蟳埔村現有八千多人,多數人如王秀梅的父輩們一樣,依然靠海為生。而王秀梅自英國、荷蘭學成之後,回鄉她做起了西班牙、法國等地進口紅酒的生意。同樣是蟳埔小伙子黃溶冰,則在自己百年歷史的蚵殼厝裏,經營來自絲路沿線國家的文創產品。無論是古遠的古刺桐港時期,抑或是現代的「一帶一路」,蟳埔村與海外的商緣、情緣從無間斷、濤聲依舊。
(記者 何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