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月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圖為香港代表團代表合影\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港中國商會主席陳經緯8日表示,國家鼓勵港澳融入內地經濟發展,希望內地自貿區對港澳居民在內地所辦企業享受「國民待遇」先行半步,破解港資中小微企業在內地轉型難、融資難問題。\大公報記者毛麗娟北京報道
WTO協議2001年正式生效後,中國逐漸取消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而隨着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目前在內地的港資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着新常態帶來的新挑戰,尤其是融資難問題十分突出。
陳經緯介紹,這體現為三大困難,其一是轉型難,尤其是「傳統行業」企業轉型難。以深圳為例,70%以上港資企業集中在傳統產業,競爭力已明顯不足。二是得到政策扶持難,內地港資中小微企業不被香港視為本地企業,無法享受香港政府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政策;港資中小微企業在內地被列為台港澳僑投資企業,相關政策參照「外資企業」,也難以獲得內地政府對中小微企業的相關政策扶持,更無法享受內地民營企業在行業准入方面的同等「國民待遇」。
融資缺口高達2500億
其三是融資難。由於金融體制、監管體系和營商習慣差別等原因,內地銀行在為港資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方面受到較多制約,無法有效滿足港資中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內地經營的港資企業近80%從未獲得任何信貸支持;而香港的銀行也因為不了解這些內地港資企業的經營,一般也很難給其放貸。
據陳經緯的保守估計,僅廣東省的港澳資企業融資缺口就高達2500億人民幣,其中港澳資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為1800多億人民幣。
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支持港澳中小微企業和青年人在內地發展創業」。陳經緯認為,這是中央政府為支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展,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和促進年輕人與內地高度融合的重要舉措。
他指出,按當前國家實行對外資採取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及外匯管理的制度,直接開放港澳居民在內地所辦企業享受「國民待遇」,特別是金融系統直接向港澳開放存在着技術性困難。
稅後利潤再投資應屬內企
陳經緯建議,先在廣東、上海、福建三大自貿區內對港澳居民在內地所辦企業推先行先試政策,讓他們享受「國民待遇」先行半步。具體做法是:對於港澳居民包括在港澳全資設立的公司,允許其已在內地創辦的企業以稅後利潤再投資的「子公司」,在內地申辦設立金融機構包括投資參股金融機構,享受與內地民營企業同等「國民待遇」。其理由是,港澳資在內地設立的企業再投資的「子公司」,其投資的主體在內地工商註冊已歸類為「內資企業」,除公司法人代表包括實際控制人是港澳居民外,已經與境外、外國資本完全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