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超市員工在整理麵粉貨架/中新社
中國國家統計局14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5%,漲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錄得兩年半新高。「春節因素」影響擴大,1月交通和通信、旅遊、食品等同比價格漲幅,合計影響CPI同比漲幅擴大約0.35個百分點。同期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6.9%,創近五年半新高。專家稱,CPI和PPI漲幅雙雙擴大預示今年經濟趨穩。/大公報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從構成CPI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來看,1月份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2.5%,影響CPI同比上漲約0.75個百分點。其中,水產品價格上漲6.4%,影響CPI上漲約0.11個百分點;畜肉類價格上漲5.7%,影響CPI上漲約0.27個百分點;鮮菜價格上漲1.6%,影響CPI上漲約0.05個百分點。1月份其他七大類價格同比均錄得上漲,最大升幅類別是醫療保健,上漲5%。
全年無明顯通脹壓力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繩國慶解讀稱,CPI環比和同比漲幅受春節因素影響擴大,一是食品價格受節日因素影響,二是寒假和春運期間出行人員增多,交通和旅遊價格上漲明顯,三是受內地成品油調價影響,汽、柴油價格環比分別上漲4.7%和5.2%;去年價格上漲翹尾及新漲價因素影響CPI約1.5個和1個百分點,本月因「春節錯月」及上年同期基數較高,翹尾影響將明顯回落。
交銀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分析,非食品價格同比漲幅連升6個月,剔除食品、能源後的「核心CPI」回升至2.2%,是2014年2月來首次回歸「2時代」,料下半年「翹尾」和「新漲價」因素回調CPI同比將下滑,今年全年沒明顯通脹壓力。
蘇寧金研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稱,與歷年春節期間物價上漲由「食品價格驅動」明顯不同,上月CPI上漲因素中食品和非食品類價格的推動作用幾乎並駕齊驅,兩者同比漲幅分別為2.7%和2.5%。展望未來非食品類價格特別是服務類價格持續攀升,將成今年CPI上漲主要壓力源。
PPI漲幅五年多新高
PPI方面,在2016年9月由負轉正後,中國PPI同比漲幅接連攀升,本年1月創出近五年半來新高,同比上漲6.9%,較前值提升1.4個百分點。繩國慶指,1月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煤炭開採和洗選、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石油加工和化學原料等價格同比漲幅,合計影響1月PPI同比上漲約5.7個百分點,佔總漲幅82.6%。黃志龍稱,去年低基數影響及大宗商品價格、原材料、採掘工業價格指標不斷攀升,共同成為PPI創新高主因,料PPI同比漲幅在二季度衝頂後逐步回調。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CPI和PPI漲幅雙雙擴大,反映需求有所回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進一步顯現,預示今年經濟有望平穩開局。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司長邢志宏分析,工業領域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尚未解決,影響和制約着PPI進一步上漲。生活資料價格保持穩定,PPI對CPI的傳導相對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