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徐揚生接受採訪\大公報記者古寧攝
「今年正好是我回香港第20年。」港中大(深圳)首任校長徐揚生1997年踏足香港後,一下子就被香江融會中西、包容多元的氣質所吸引,使他毅然放棄美國的優厚待遇到香港任教。20年來,徐揚生不僅在科學領域繼續發光,還致力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教育交流合作。他希望,通過引入「香港氣質」,促進內地高等教育國際化。」大公報記者 李望賢、古寧
近日,記者走在港中大(深圳)的校園主幹道上,幾幅掛在大樓上的巨大標語映入眼簾:「融會中國與西方,結合傳統與現代」、「諸位今日桃李芬芳,明天係國家棟樑」。這是徐揚生的手筆,有一句還特意用了港式語氣。他說,國際化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這既是他最喜歡的香港氣質,也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徐揚生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浙江紹興的一個書香家庭。高中畢業後,經歷了兩年的知青生活。1977年恢復高考,被浙江大學錄取。7年後,到美國留學,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隨後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並從事機器人研究,事業如日中天。
1997年舉家遷港
1997年1月,出國多年的徐揚生從美國搭乘飛機到達香港。午飯在沙田的一間茶樓,那是正宗的傳統茶點,中國的味道。然而,街上不同膚色的臉孔熙熙攘攘,做事井井有條,又像早已習慣的西方城市。「東方之珠」如此融會中西,包容多元的氣質一下子吸引了他。他認為,香港中西方文化兼容並包,做事依照法制,清清楚楚規規矩矩,「中國內地發展需要這樣的樣板」。
說起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當晚的場景,徐揚生的語調激揚,「我第二天還要回美國上課,想着那就不睡覺吧,看完再回去。人群從四面八方湧來見證這一歷史時刻……那晚,下着瓢潑大雨,每個人臉上都是濕的,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
徐揚生毅然決定放棄美國的優厚待遇到香港任教。當年年底,徐揚生舉家遷到香港。一住幾近20年,其間見證了香港的發展和當前的迷茫。
徐揚生指出,目前,香港本身仍有許多優勢,但對內地了解不夠是很大的問題。「有一次與一位香港教授聊天,問他上次到內地是什麼時候,他說回鄉證15年都沒用了。」許多人把內地理解成以前的狀態,但事實上,內地的變化已經翻天覆地。
在徐揚生看來,目前香港與內地交流雖多,但仍停留在比較表面的學術交流層次。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將香港的各種優勢帶到內地,實際上對內地經濟社會有很大推動作用。如果做得好,也可以反饋給香港。
港宜「素位而行」
徐揚生認為,開放的心態對一個城市的發展尤為重要。當年到香港,他以東京為例向朋友解釋,東京有很多麥當勞,是日本最西化的城市,但同時也是傳統文化保護最好的城市,對自己文化有自信,反而很開放。
如今,毗鄰香港的深圳,也以自己的開放包容吸引了諸多外來人才,帶動城市創新發展。「深圳沒有國企、外企的背景,大量外來人口在這裏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起來,潛力巨大,這個城市任何人都不應該忽視。」
《禮記.中庸》中有一句,「君子素其位而行」。徐揚生表示,香港宜「素位而行」,認清自己的定位,做好相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