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第九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簡介會舉行

時間:2025-10-11 05:01:29來源:大公报

  圖:第九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簡介會現場。/大公報記者顏琨攝

  第九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簡介會昨日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現場,《武替道》監製陳羅超、《年少日記》導演及編劇卓亦謙、《過時.過節》導演及編劇曾慶宏和《但願人長久》演員謝咏欣等曾經參與計劃的電影人親臨現場分享參賽及電影製作經驗,並與現場有志於電影創作的學生、老師及年輕電影人交流。/大公報記者 顏琨

  「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由香港電影發展局(電影局)及文創產業發展處(文創處)舉辦,並由電影發展基金(基金)撥款資助勝出的新導演及其電影製作團隊拍攝首部劇情電影。「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以比賽形式進行。比賽分大專組及專業組,各設最多三個獎項,大專組及專業組的每個優勝團隊可分別獲資助最多500萬元及800萬元拍攝其首部劇情電影。優勝團隊須完成從電影策劃、製作到發行的整個電影生產及銷售過程,學習籌劃製作一部劇情電影的實踐知識。今屆計劃申請截止日期為12月15日。

  提供培訓及推廣機會

  文創產業助理專員兼香港電影發展局秘書長麥聖希表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於2013年推出,為本地電影業培育人才。計劃舉行的八屆以來,優勝作品共30個,當中已經上映的共18部,新導演及電影均獲得多項重要提名及獎項,有的更有突出的票房,成績有目共睹。」

  麥聖希續稱,這批新導演在第一部電影取得成功後,不少已經在籌備第二部電影,有的更已經開拍第三部作品,例子包括陳小娟、黃綺琳、卓亦謙、黃進、陳健朗和祝紫嫣等,他們都在默默耕耘,繼續追尋夢想,令人鼓舞。假以時日,他們可以在香港影壇發光發亮。

  在過去3年,電影局及文創處更資助了13位「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新導演出席46個境外影展及放映活動,增加曝光機會,建立他們的國際業界網絡,並與境外電影人交流及合作。另外,文創處亦有提名參賽者參加「粵港澳大灣區電影劇本創作與融資工作坊」或資助他們參加韓國富川國際奇幻電影節「亞洲奇幻電影學院國際課程」等,務求為新一代尋找更多培訓及推廣機會。

  擬助力搭線資深電影人

  現場,卓亦謙分享了自己如何找到監製的故事:「我是在香港城市大學讀電影,之後莊文強導演找我來寫稿,通過他我認識了爾冬陞先生。我參加這個比賽時間很趕,臨近截止時間的時候,我寫了劇本,然後問爾冬陞先生會不會考慮做我的監製。」曾慶宏亦分享稱:「我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在中文大學讀電影的人是很有限的,所以找一個監製不容易。我很幸運得到了推薦,並介紹莊麗真監製給我。她是一個很資深的監製,那時候還沒見過我,就答應來幫忙,之後我們才進行第一次見面。我很幸運能遇到這樣的前輩。」

  談及新導演與監製之間的合作,曾慶宏坦言希望這個計劃可以讓監製與導演之間有一個合約:「其實監製和我們是沒有合約的,不過坦白講,資深監製其實都經驗豐富,你不需要太過拐彎抹角,做到真誠的交流就可以了。」

  作為新導演,如何令自己的第一部長片作品吸引更多的人非常重要。卓亦謙表示:「成為新導演,我(需要)有自己想要講的經歷或是對世界的一些看法。提到如何讓電影吸引人,其實我也有矛盾的。因為我自己是編劇出身,有過《今晚打喪屍》、《殺破狼.貪狼》這樣的劇本,我會注重將商業劇本的技巧放在我想要講的故事中去。」

  談及如何令電影做到商業上的成功,陳羅超表示,這需要放到產業的角度出發。一部戲叫好或者叫座,達到其中一樣並不難;但要叫好又叫座可以說是一個終極目標。「其實每部片一開始就有一個固定的片種,800萬的預算去拍攝一個類型片是可以的。不同的片都有自己的基本收入點,比如香港傳統來講,警匪片會更容易賣。如果可以用一個類型片的模式去拍另一種題材,兩樣結合起來,再加上內容可以同觀眾的日常生活相連,或許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謝咏欣則分享了作為演員與導演溝通上的經驗。她表示:「我發現演員內心的情緒,與在鏡頭面前呈現出的效果會有不同,當導演犀利一點,(我)就會通過導演的視角來了解自己的情緒要做到什麼程度,或者需要用到幾分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